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采,教育者因受应试教育的 困扰,对学生缺乏公正科学的评价。核别 是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常常因 其“智”的出色而放松了对其“德”的要 求;对后进生所具有的好品质却又常常 因其“智”的落后而不予肯定。一些好学 生为了树立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导致出现了“两面人”性格,即在教师面 前言听计从,对各种道理也讲得头头是 道;而一旦离开教师的视线,他的另一面 就会暴露出来。这些情况由于老师一概 不知,无法把握其心理状态,加之他的成 绩不错,也就淡化了对他的教育。长期下 去道德素质教育在这些人身上就会形成 …  相似文献   

2.
孙威 《吉林教育》2005,(4):43-43
尊重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体现教学民主作风的体现。做为一名教师,应时刻意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而不能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更不能对学生任意发号施令或大声斥骂。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封建社会的一些“师道尊严”还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拜读蒋碧勇老师的“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的教学案例和文章,首先感到的是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大有希望!我们的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他们独立思考的潜能和勇气体现了当代人的素质。比起我们这一代当年“老师说啥就是啥”、“教材写啥就信啥”强多了。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告别以教材为“纲”的时代,走上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开发者之路。这是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成果。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位小学生对我说道:“我们老师好不公平哦!”我问道:“为什么呢?”孩子说:“我们老师罚这次成绩考得较差的同学去扫地,他们本来就没有学习好,扫了地就更没有时间去复习了啊,还怎么学习得好呢!”在我们老师看来,通过惩罚来教育学生是再正确而平常不过的了。但是幼小的学生心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师生心理的巨大反差怎能不使我们的教育结果低效,甚至是适得其反呢?  相似文献   

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成为一个真诚、正直、善良的人。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亲近老师,缩短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其基本的途径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这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也是班主任出色地完成工作的主要途径。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关爱学生呢?  相似文献   

6.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前学生中心理压力过重,焦虑、依懒、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必须针对这些情况开展心理指导。如个别谈心、帮助学生建立“帮教对子”等。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天生笨”、“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等思想,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后进生切忌“冷酷无情”、“消极刺激”,力求达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之效。用自己的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物理、追求进步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对200多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竟有82%的学生认为老师有“偏爱”行为,惊讶之余,令人深思诚然,“爱的效应”、“爱的教育”早就有许多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在呼吁、在实践,作为教师也都知道只能“以心换心”、“以爱博爱”。然而,“知道”毕竟不等于“做到”,更不等于“做好”,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的人”,他们的敏感、多思、脆弱、戒备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料。请看他们怎么说:  其一:成绩好的学生的名字老师总是早就记熟了,而对我们成绩差的却叫不清楚,有一次上课把我的名字叫错了。  …  相似文献   

8.
毕庆富 《教育艺术》2005,(12):54-55
这里不美其名日:“教育后进生”,而实说:“教育差生”。这实在是因为这更符合这类学生在我们一般教师心中的真实印象。的确,无论我们怎样“偷换概念”,以诸如“后进生”这样的新名词来麻醉自己,也无论我们怎样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苦苦地“摸爬滚打”,“上下求索”,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差生教育依然是我们难以解开的死结,难以逃出的罗网……直到听了江苏大学一位实习老师的课,我方醍醐灌顶,有大彻大悟之感。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生命不在于多长,而在于每天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说:“我们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在评选“TOPTEN”教师时。我们发现了一位老师,她以浓厚的兴趣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中国首批心理咨询师;她以坚强的意志,激励学校近30名教师组成心理工作志愿队伍;她以执的热情,创造一所乡村高中心理工作的奇迹。而谁又能想到,她在做这许多事情的同时在同病魔斗争。她,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二中心理工作负责人——陈明清老师。[编按]  相似文献   

10.
吴放 《山东教育》2002,(12):22-23
吴放老师:现在大家都特别强调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和同事们经常在活动中观察孩子,也做一些记录和笔记,对一些教育活动也做评析,但总觉得反思的力度不大,效率不高。此外,反思本身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一些压力,经常“评析”感觉很累。请问:如能更有效地进行反思?如何能不让反思成为一种负面压力和精神负担?袁忻袁忻:您好。从你的信中得知,老师们都把教学反思提到了工作日程上来,我挺高兴的。也许你已经注意到,这个专栏的题目就是“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师应当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以学辅教、以教导学。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部分学校的一些教师采取种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全面启动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北京通州二中着力心理教育,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下功夫,要求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差异。我们请到李燕杰教授讲“教育的艺术”;何立缨教授讲“教师的权力”;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讲“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育人工作”;161中徐嘉贵校长讲“健康促进学校”;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讲“敬业爱生”等等。这些高水平具有极强说服力的专家报告,使老师们深受启发和教育,极大地…  相似文献   

12.
史群英 《职业技术》2006,(14):90-90
步入新千年已经几个年头了,新一轮教育改革以它迅猛之势迅速遍及每个角落,身处一线的教师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程序地感受到了“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性,感受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的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先进性,教师们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应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一些城市已经进行了新课程的进程,全国的大多城市也在不断推行、使用全新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不断开展一些活动如:讲座、学习班等逐步转变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思想,但由于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进度缓慢,一时之间真正、完全地全面实行起来,看来难度还很大,我们也在关注一些名校的改革进程,但这些名校由于高考升学率不理想,因为大众责备的声音,还因为某些不负责的媒体,似乎有点支撑不住了。这更让我们担忧此次改革能否深入贯彻。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固化”状态常常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却时刻在呼唤老师的理解。这种“固化”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负现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造成一种压力。论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的方法欠妥,选择的教育时机不够适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不够了解;二是学生误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如何改变这种“固化”状态,以期德育的正效应,笔者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相对论,取得了很好教育效果。  …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学校,心理上渴望学校是他们的第二家庭,教师是他们的第二父母。作为教师,我们常说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和蔼可亲、言语亲切、不训斥责骂……可是在学校张贴的公告和许多规章制度上,这种亲切的语言则寥寥无几,充斥其中的多是“不准……”、“不得……”、“违者处分”、“违者严惩”等等过于严肃的字眼,像法院的布告,缺乏人情味。学生置身其中,读到这些冷酷的“规则”根本不可能有亲切感,更谈不上从中接受教育而自觉遵守。也难怪一些学生情绪上抵触,行为上违反,有时甚至…  相似文献   

15.
杨虹萍 《教育》2013,(3):61-61
笔者在班主任岗位上耕耘了17年,深深懂得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心里,更要让学生走进老师心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因为,只有懂了孩子的心,才能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你瞧,以下这几位“名将”,就是我们“幸福十二班”的骄傲。  相似文献   

16.
对老师的老师或者更久远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称呼?叫一声“太老师”,看似有趣,实则庄重,因为其中包含了对教育优良传统乃至民族精神根脉的认同和迫寻。《过去的教师》一书还原了“太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思想,面对他们,我们感受到的是教育的绵延与神圣。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能”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外显的教育行为所折射出的背后的“教育素养”无疑更为重要。为此,“教育技能”栏目特别邀请吴放老师推出栏中栏——“三棱镜”,就是想对常见的教育现象进行透视分析,看制约我们的行为的究竟是什么。 吴放老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后来在美国取得教育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修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现任教于美国霍华德大学。吴老师曾于1999年N2001年主持“教育技能”的栏中栏“我在美国教孩子”,获得很大反响,其专栏文章也干2006年结集成书:《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吴放老师一直对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十分关注,其中西兼备的生活教育背景,也让她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我们把本刊记者与吴老师关于“教育技能“与”教育素养”关系的对话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8.
李松华 《广东教育》2003,(11):46-47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其理念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因课改新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够而影响教学实效的现象仍然存在。常见的有“四堂”现象,即“满堂、哄堂、冷堂、拖堂”。它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病,现逐一解剖。“满堂”现象这就是通常说的“满堂灌”。说它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还不如说是我们老师的教学习惯或心理障碍的表现。一些教师唯恐不讲不知道,自以为讲得越多学生懂得越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教学心理的障碍。其实,我们都知道,检验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多少,得到了多少对他今后…  相似文献   

19.
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静 《教育探索》2003,(2):102-1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育课等一系列心育手段应运而生。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我们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  相似文献   

20.
享受学生     
享受是人的精神需求与外物和谐统一引起共鸣而产生的愉悦感。享受学生,会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很多教师的眼里,教育仍然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痛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明班级的评比、考试的排名、家长的投诉、名目繁多的继续教育培养,还有烦人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工作不顺心,事业无起色,很多教师对于教育都是一句话:“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如果我们懂得享受学生,惬意地用上帝的眼睛看“天使”,那原本顽皮、淘气的学生就会变得天真、可爱,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开心、更洒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