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秋初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的保护图书的方法。据从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日:“天子东游,次于崔梁,曝蠹书于羽陵。”郭璞注:“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崔定《四民月令》日:“七月七日曝经书。”^[1]此后更有七月七日曝衣物图书的节令性习俗风尚。暴书,亦称曝书。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2.
夏秋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是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保护图书的方法。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宋代文化形态的绚丽斑斓、丰富多彩,感受到宋代社会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宋元押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水浒>第八十一回写到李师师要求宋徽宗为燕青亲书一道御笔赦书: 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纸笔.临写,又问燕青道:"寡人忘卿姓氏."燕青道:"男女唤做燕青."天子便写御书道:"神霄王府真主宣和羽士虚靖道君皇帝,特赦燕青本身一应无罪,诸司不许拿问."写罢,下面押个御书花字.  相似文献   

4.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5.
荀勖<中经新簿>"但录题",是指其仅详载每部书的篇目,而没有介绍作者、评价图书的叙录.<皇览簿>一书因为篇目众多,而在<中经新簿>中单独分为一卷."荀勖<中经新簿>是有叙录的"这一说法,出于对史料的多种误解,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书社"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左传·哀公十五年>,齐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逊于齐.齐侯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这儿的"千社"也应该是书社.所谓书礼就是将家长或男丁的名字书于版图,置于社中,以便按照户数的多少及各户的情况,来平均其负担.书社和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就是士地神.  相似文献   

7.
"无所不为"语出<论语·阳货>:"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何晏集解引汉·郑玄日:"无所不至者,言其邪媚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什么事不干的,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如<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儒林外史>四六回:"他又是乡绅,又是盐典.又同府县官相与的极好,所以无所不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相似文献   

8.
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S·贝利在<(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写道:"出版社的活动和决策深受一群才华横溢的作者所影响,他们被看作是出版社的力量和源泉."可见,优秀作者的能力构成直接决定着图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 <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  相似文献   

10.
一、弓箭的发明与使用 弓箭是人类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抛射兵器.中国古代弓箭的出现,由来已久,诸多文献均有记载.例如<越绝书>上记载:"黄帝以玉为兵."<山海经>日:"少嗥生般,始为弓矢."根据这些古籍,黄帝时代弓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箭的制作材料是坚玉(奴右)石,其穿透能力要优于木矢.  相似文献   

11.
王晶 《传媒》2004,(5):36-37
在<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的评选中,有一本杂志格外抢眼,它击败了<血酬定律>、<设计私生活>、<我们仨>、<变化>诸多实力选手,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新周刊>的评价是:"<万象>是一本杂志,一本不完全与读书有关的读书杂志,一本不偏颇具体文化形态的文化月刊.趣味各异的文字工匠们为之打造出极佳极酽的阅读口感,其书卷气又与当代现实体贴入微.它的被追捧,无异于是对无书可读的当代图书业的一大讽刺."这本杂志在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锋头颇健,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2.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参寥子集>提要引吴可<沧海诗话>曰:"……又'诗成暮雨边',秦少游曰:'雨中、雨旁皆不好,只雨边最妙.'"按:吴可<藏海诗话>原文为:"又诗云:'暮雨边.'""成"作"云".今检僧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二,亦无"诗成暮雨边"之句,惟<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四首>之二云:"梦幻皆输古竺干,功名何用咤燕然.羡君一棹江南去,碧荠时鱼暮雨边."该诗末句当即吴可<藏海诗话>所谓"暮雨边".<总目>误"云"为"成",令人误认"诗成暮雨边"为一句,中华书局整理本即作如是标点.  相似文献   

13.
吴道弘编审的随笔<书旅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我的<书评例话>>一文,其中解释<书评例话>一书的取名缘由道:"是因为书中'例话'部分是一组系列文章,内容比较系统,叙述也较简明,有例有论,就以它代表本书了."  相似文献   

14.
粉墨登场"不等于"登台""出台" "粉墨登场"的意思是化装后登台表演.例如清·梁绍任<两般秋雨盒随笔·京师梨园>:"其间粉墨登场,丹青变相,铜琶铁板,大江东高调凌云、"老合<正红旗下>一:"戏曲和曲艺成为满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们不但爱去听,而且喜欢自己粉墨登场."后来也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例如田汉<长沙会战与<胜利进行曲>>:"[日本]想克期侵夺长沙、衡阳、西安等处,威胁重庆,迫我订城下之盟,然后使汉奸汪精卫粉墨登场."老舍<四世同堂>七:"及至北平攻陷,这些地痞流氓自然没有粉墨登场的资格与本领,而日本也并未准备下多少官吏来马上发号施令."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前世所遗珍宝为数众多,历代士大夫阶层皆有赏玩古董之雅好.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宋代欧阳修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在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记述南宋杭州土俗民风的<都城纪胜>一书"诸行"中,出现专门买卖"骨董"的商市,"如七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相似文献   

16.
卞葆 《编辑之友》2001,(4):11-12
1998年2月,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司向全国各出版社转发了中国编辑学会和湖北省编辑学会编写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是出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用以提高编辑工作质量而要求遵守的规范.三年来,<规程>对于稳定编辑出版秩序、提高编辑人员素质、抑制图书质量滑坡现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所评价的那样:"<规程>既是编辑人员的自律要求,又是当前编辑学研究的一个可喜成果."今天,面临着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版社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图书质量仍令人堪忧的新形势,我们重温<规程>,研究<规程>的执行主体--编辑,对进一步贯彻落实<规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要把"守株待兔"当成"守X待Y" "守株待兔"语本<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相似文献   

18.
"编辑""出版"最早出现时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一词最早出现于北齐·刭罔而非唐初 "编辑"是一个由联合词组凝固形成的动词.其中,古代汉语中的"辑"和"缉"在"连缀""整合""聚集""纂集"等意义上是通用的.现代权威的说法认为,"编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初李延寿所著<南史·刘葆传>中,其文日:"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缉,筐箧盈满."  相似文献   

19.
慈禧观戏     
一凡 《湖北档案》2009,(8):37-37
慈禧太后虽然头上顶着"老佛爷"的光环,其实骨子里也无非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普通人相同的爱好--看戏. 慈禧看戏有许多癖好.首先是避讳.慈禧属羊,所以带"羊"字的<变羊记>、<苏武牧羊>、<龙女牧羊>等剧目一律不能唱,唱词中更不准出现"羊"字.<玉堂春>里有一句:"苏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为了避开"羊"字,伶人陈德霖只得改唱:"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有一个著名的武生王福寿跟人合伙开了间羊肉铺,本来和唱戏毫无瓜葛,可也照样犯了忌讳,慈禧从此不再赏赐他,吩咐说:"不许给王四(王福寿)赏钱,他天天剐我,我还赏他?"  相似文献   

20.
潘大临定律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这次创作有始无终,留下无尽遗憾.历代多有人续足,但感觉都不如这一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