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对中国沿海地区2009—2016年海洋经济产出数据的LMDI全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表现为增量效应,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表现为减量效应,两类效应共同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增量效果;六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揭示出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贡献;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两种效应,显示沿海地区的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空间效应有助于海洋三次就业结构和海洋经济结构升级。从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沿海地区2009—2016年海洋经济产出数据的LMDI全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表现为增量效应,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表现为减量效应,两类效应共同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增量效果;六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揭示出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贡献;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两种效应,显示沿海地区的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空间效应有助于海洋三次就业结构和海洋经济结构升级。从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浅析沿海地区钢筋混凝土桥梁的防腐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兵 《科协论坛》2008,(3):34-34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公路交通飞速发展,运量呈级数增长,对公路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八大经济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涛  张宗益  呙小明 《科研管理》2012,33(4):139-146
本文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利用中国八大经济区域1986-2008年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各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此外,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判断。最后,在实证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这对各区域能源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问题及集约利用途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沿海地区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人地关系矛盾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利用问题。本文在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沿海地区食物安全与耕地资源储备、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等沿海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土地利用问题,并提出了保障沿海地区粮食安全的途径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模式,强调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整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制定科学的规划,指导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西部经济要崛起,就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在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发展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来支撑的。西部地区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应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国际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但其作用机制在我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并不相同.本文使用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估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转折点.结果表明: 沿海地区的技术溢出转折点显著高于内陆地区水平.但是由于吸收能力的地区差异,综合吸收能力增强提高了内陆地区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由促进转向抑制的阀值,而沿海地区技术溢出转折点降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双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国际技术溢出的各种吸收能力因素的门槛特征,从R&D强度、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老龄化和制度因素6个方面分别测算了最大化正向技术溢出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值,发现各吸收能力因素对国际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即吸收能力因素介于两门槛值之间时,才能最大化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5,(8):140-144
引入超效率DEA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了沿海地区蓝绿指数,衡量创造GOP过程中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利用Malmquist方法对蓝绿指数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构建了聚类矩阵和收敛指数。结果显示:蓝绿指数十年整体均值并不处于蓝绿前沿面,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上海、广东、海南的蓝绿指数排名位于前列;蓝绿前沿的变化幅度对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产生了较大正向影响;聚类矩阵中除上海、广东呈现"双高"外,其他沿海地区均呈现"单偏"型;收敛指数则表明沿海三大经济区域海洋绿色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选取沿海地区11个省市198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结合空间关联度,测算并分析了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差异。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高于55%,存在区域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科技已成为海洋渔业增长主要动力。最后,基于当前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背景,提出了提高海洋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现代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地区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然而,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背后,沿海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结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瓶颈阻碍。笔者通过其发展特点的深入分析。为该地区良性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采用经济权重矩阵的方法,利用2008-2012年的数据测算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利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分析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情况是合理的;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动态变化,变化情况受周边地区的影响;广东省是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地区,江苏、山东和河北次之;沿海三大直辖市在高新技术竞争力方面表现平平;浙江、福建、辽宁、广西四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2.
刘佳  陆菊  刘宁 《资源科学》2015,37(12):2381-2393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明确“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9-2012年沿海11省市区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该时间段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9-2012年,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整体上呈螺旋状上升态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呈现出领先优势,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呈平稳变化态势;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保持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呈显著正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彭飞  韩增林  杨俊  钟敬秋 《资源科学》2015,37(12):2441-2450
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脆弱性,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本文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障碍度评价公式等对2006-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与应对能力走势一致,呈现出整体微降增加、局部突变,脆弱性变化平缓的特征;②中国沿海地区的脆弱性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东北沿海地区与华东沿海地区脆弱性逐渐降低,华北沿海地区与华南沿海地区呈现内部两极分异的格局;③2006-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脆弱性渐高型(广西、河北、福建)、脆弱性渐低型(广东、天津、上海、辽宁)、脆弱性平稳型(山东、江苏、海南、浙江)。最后本文通过对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渔业增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DEA的马姆奎斯特指数法,测定了我国1999—2007年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并且对省际间渔业的经济趋同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TFP的增长模式不同,沿海地区以技术进步为主,忽视了技术效率,内陆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发展。TFP促使沿海和内陆各省渔业出现趋同趋势,而TFP的分解指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省际间对趋同效应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海涂资源是我国海岸带的一种重要资源,海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于发展经济、巩固边防国防、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有着极为广阔的海岸带(是世界上海岸带最长的国家之一),而沿海地区又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而福建沿海则更少,人均耕地仅为0.5亩),因此,围垦海涂、向海要地不仅是沿海地区一项重要的国土开发事业,而且从更长远的发展战略着眼,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涂资源也是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潜力所在。为此,开展对海涂的科学研究,弄清海涂资源  相似文献   

17.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转移。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并相继召开了外资工作座谈会,外贸体制改革会议以及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以加速这个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也都在制订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准备不失时机地大干一场,在这催人奋  相似文献   

18.
许罗丹  余慧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0,(14):211-213,198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让成熟发展的工业城市开始进行城市转型:在城市化与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流动人口问题对中国的城市格局、制度、经济增长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户籍制度是中国的城市化中流动人口问题的核心所在。只有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才能降低流动成本和城市的管理成本,从而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沿海地区是中国城市化最成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其所面临的资源和人口的压力是最大的。在金融危机的经济背景下,外向型经济发展最成熟的珠江三角洲面临着产业转型的挑战。如何在不影响地区发展的前提下,为中国城市化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了沿海地区城市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开放区高等学校为贯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内容广泛的科技横向联系,促进了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依靠科学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和商品交换,来推动本国和本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发展经济的世界潮流。根据世界经济这一发展趋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这对开放区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采用经济权重矩阵的方法,利用2008-2012年的数据测算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利用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分析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情况是合理的;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动态变化,存在空间相互影响;广东省是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地区,江苏、山东和河北次之,沿海三大直辖市表现平平,其他地区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