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案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一课,教师总结:“个位不够,可以向十位借……”一学生举手:“老师,要是十住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听课的教师一片笑声。上课教师只能以“不会不肯借”的回答搪塞过去。  相似文献   

2.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1997年苏教版教材是用“做减法想加法”这一教学思路贯穿于整个教材,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2002年苏课标教材增加了“破十法”来解决退位减法。对于这一改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教材从还原论到系统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应该站在最高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教学进位加法过程中体现了“凑十法”这一教学观点,教学退位减11-9,苏教版教材让学生去想9 ()=11,把退位减法还原到做进位加法上,教材体现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6道退位减被机械地还原到35道进位加,这是典型的还原论。新的苏教版新课标教材把进位加法看做系统,利用“凑十法”进行教学,无疑学生会在头脑中把加减法建立成一个有序的知识架,“破十法”可以解决因为忘记加法而不会计算减法的局面,笔者用这两种算法对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学“破十法”的班级有70%会独立做32-9,学“做减法想加法”的班级只有50%能独立做32-9。可见“破十法”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苏教版教材的改变也是编者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二、教师是教材的挖掘者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剧本”,不同教师对于同一个“剧本”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想办法...  相似文献   

3.
曾臻 《现代教学》2011,(3):67-67
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程度相当高;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发言时学生反倒变得羞涩、不自信起来。为了教学进度,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效能呢?  相似文献   

4.
20以内退位减法,从理论上讲有三种计算方法:“想加法,算减法”、“破十减”、“连减法”。三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想加法,算减法”思路简单;但在计算时,有些学生往往想不出相应的加法,出现思维受阻现象,影响了计算的正确与速度。“破十减”规律容易掌握,算题的速度较快,但学生往往只用十减去减数,错误率较高。“连减法”符合减法本身的逻辑,始终是减法运算,但连减法把减数分成几和几,计算速度较慢。有的老师以为把这三种计算方法都教给学生就可万无一失。殊不知,由于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方法一多,就会相互干扰。影响计算的正确率。我以为在教学中选用其中一种方法为好。  相似文献   

5.
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了一节校级教研课,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袋麦子》。课上,当教师问“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中,你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赞成小猪的做法,我觉得小猪是个美食家。”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发言,而是巧妙地引导,课堂上出现了如下精彩的一幕。  相似文献   

6.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7.
“十几减9”是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对学生能否顺利学习“退位减法”具有重要作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采用“凑巧”法进6教学。减法是加法的还运基,“逗①减法“理十”理应采用”破十”法,但运用“破十”活,思维需作较大传折,学生较难掌握。为便于学生身学,教材采用“想见法,宜城法”这一百道关东进门教学。教何缩执顺序句:十几城八十民减8美中以“十民城矿为激U内容,体现由易到雉,田桔好到一般的原则。“十八城旷的内军由sail为好成,层次清她,吕思路为:老啻——画观——过渡——抽象。一、熟练掌握加法,培养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8.
很高兴能有一个与同行切磋、向学生学习(王全曾是笔者的学生)的机会,我的发言将谈刚才这节课比较突出的感受,会涉及评课“评什么、怎么评”,并且体现我“一如既往”的互动评课方式。我的发言就从互动开始,首先问问主讲教师:备这节课看了几篇文章或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前两天听一堂公开课《嫦娥奔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课中,教师问:“读了故事,你觉得嫦娥是个怎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为民着想的人。”还有一学生说:“我觉得,嫦娥是个美丽聪明的人。”……学生发言的内容本身没有问题,完全体现了教材想要传达的思想或者人文的熏陶,也就是说,人物本身蕴含的道理,从学生的言说内容看,已经成功地渗透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说:“棒极了!”“真是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一节课中,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学生需要这些赞扬声吗?答案勿庸置疑,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犹如阵阵春风拂面,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然而,当我们的课堂上充满着这些廉价的赞语时,那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内容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计算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破十法”,例如“ 12- 7”被减数个位上的 2减 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 1”作“ 10”,再从 10里面减 7得 3,最后把相减的差 3和被减数个位上的 2相加得 5,所以“ 12- 7=5”,这是我们传统也是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儿我们暂且称其为“先破十”法。   然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老师提出他班上有一位学生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以上方法有异。同样是“ 12- 7”,学生说:“…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一、善待学生发言。让学生敢于表现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①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说:“他说的不完整,谁来帮帮他呢?”(潜台词:这个学生的发言不行。这样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②“不对,请坐。”(潜台词:说不对就不要发言。下次学生还愿意举手发言吗?不管对不对,学生能发言,说明他已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一、学生计算出错: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上学期的期中测试刚结束,二年级的教师们正在统计测试情况,发现计算错误率达11.2%。“算理说了无数遍,他还是会错,我有什么办法?”“有的优秀学生考试就考不到100分,难题不错,总是在计算上出错。”“我最讨厌上计算课了,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相似文献   

15.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  相似文献   

16.
教师和学生都喊累,“减负”减了那么多年,喊累声依然高涨。为什么这么累?从学生层面上讲,因为他们有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从教师层面上看,因为他们有讲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减负”喊了那么多年,学生的负担减下来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有人陉高考,说如果取消高考制度就万事大吉了,可在目前看来,这还是天方夜谭!负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很多不是我们教师个人能够决定、能够改变的。不管怎样,学生学习的痛苦远大于快乐,“减负”就是空话。怎么办?难道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只能一代又一代地累下去?  相似文献   

17.
现象(1):我有幸多次参加南宁市六县的高考备考视导会,听了不少优秀的复习课,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公开课几乎存在着这样的通病——教师在授课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课后不少授课教师以“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是很配合”为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呢?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从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最大的感触是:让学生爱上一门课,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那么,怎样让我的学生爱上英语课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利坤 《教师》2013,(30):42-4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布置探究的任务以及提醒学生应注意什么时,底下学生早已开始行动。学生争先恐后高举小手:“我!”“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其余学生或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没有发言机会而轻声与同学交流。这样不善倾听的课堂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20.
何亚玉 《考试周刊》2011,(85):13-13
从教十多年来,我常参加的教研活动是听课.校级的、区级的、市级的;一般老师的、专家名师的……想想真是“百听不厌”、收获颇丰。近日.从上海的王丽琴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第一爱好竟然就是听课。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为什么爱听课?我们爱听课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