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经新闻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初步形成2001年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经济获得稳定增长,人均GDP超过800美元从而进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目前,我国已形成国有经济、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开放式经济格局;全国有各类社团20多万个,这些社团的活动显示出中介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国每年有2.5万人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这些人将成为我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全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2650万,手机用户剧增到1.2亿,预示中国不会被甩在“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我国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歌会》是江西电视台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策划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该活动创意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上下首肯。“红歌”两字组合在一起的概念是全新的,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又是那样熟悉和亲切:“十送红军”、“映山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随着“红歌”二字,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首首经典革命歌曲,这正是当今电视人孜孜以求的好创意:既契合大的宣传背景,又符合电视特点,最关键的是拨动人的心弦,撩起人们对青春、对理想、对逝去的光荣岁月的种种怀想。  相似文献   

3.
现代广告中的两性隐性修辞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梅 《视听界》2002,(5):77-77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采用新修辞学的定义.修辞不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而是界定在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化现象:修辞批评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狭窄的、传统意义上的言语和演讲,而是一切化形式:它可以是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如电视、广告、公关;也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化现象,如服装、建筑、习俗:  相似文献   

4.
角色是在表演过程中塑造出来的,因此,提到角色就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表演.主持人角色化就意味着主持人要表演.长期以来,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要不要表演,在我国理论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持反对意见的论点是:“主持人的屏幕形象不是表演,而是其整体自我的某个侧面──‘非我’的具体体现,是自我中的‘非我’,‘非我’中的自我.”“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同于生活中的自己,这不是表演,而是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主持人不是演员,无需表演。”等等.持肯定意见的人则提出了以下论点:“在假定条件下工作就需要借助表演。…  相似文献   

5.
人品、人格小议某书店的同志尖锐地批评一出版社时深刻地说:“出版工作者维护自己的形象,就要注意人品和人格!”人品、人格,通常指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种种表现,是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声誉和作用的统一体。这些年来,我们不少同志由于放松了政治学习...  相似文献   

6.
杨嘉 《新闻传播》2005,(12):66-67
社会新闻,在《新闻大辞典》里是这么定义的:“社会新闻包括的内容有,一、日常生活中的新人新事:二、新道德、新风尚的事例;三、社会人物生活与活动;四、恋爱、婚姻、家庭;五、民事、刑事案件;六、社会秩序、安全;七、民土人情、风俗习惯;八、揭露坏人坏事,抨击恶风陋俗以及人口、市政、风光、衣食住行等。”①而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  相似文献   

7.
电视发展到今天,节目主持人队伍日益壮大。然而,一项调查的结果,却给主持人行业泼了一头。冷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单位进行的。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项内容:对主持人不受欢迎的理由.结果是,73%的人认为“主持风格做作”;43%的人认为“千篇一律,呆板”;87%的人认为“个人风度差,浅薄,卖弄,油嘴滑舌却说不到正地方”;  相似文献   

8.
新闻既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人认为新闻即是“事学”。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更可以说新闻是“人学”。因为“事”由“人”生,举凡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现实中的相关人的活动,都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就新闻传播过程而言,新闻之事是由人所传播、为人所接受的,整个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的自觉能动行为的表现,不可能撇开人而存在。新闻报道必须体现“人文关切”,突出“人的原则”。正如日本著名报人森本哲郎指出:“极而言之,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主角始终是人”①威廉·大卫·斯隆等人…  相似文献   

9.
文绪 《新闻传播》2005,(7):12-13
在当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和了解三个关键词: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这三个关键词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国内百姓的一致拥护。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仅仅需要物质的繁荣,还需要摒弃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的种种不稳定因素,调整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种种不尽和谐的关系,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出发,去赢得民心和民意。本文现就新闻报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道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受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的新闻道德规范体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是调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好新闻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保证新闻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力量。它与新闻制度、经济活动方式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新闻道德的核心是怎样形成的?新闻道德与新闻制度有什么样的联系?新闻道德对利益谋取方式和行为是怎样认定的?这正是本所要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说得更确切些,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①既然如此,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至人呢?人之所以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活动说到…  相似文献   

12.
包建华 《大观周刊》2011,(52):172-172
“到哪座山,就唱哪山的歌”,唱歌讲究人乡随俗。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同样也要讲究语言环境。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实践是外语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要搞好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即学生生活、学习活动和社会实际的语言环境。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英语学习的语境作“意义”、“依据”和“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文化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经济发展中必须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当前商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日益增长,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行为约束和道德约束,社会必然陷入无序和混乱;而重视社会消费对商品中文化含量的需求和跨国营销中文化背景的研究,对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概念窄化为“科技知识”,把日渐兴起的“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智力经济”或“科技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4.
漫话社会美     
社会美就是表现在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启示我们: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因而社会美的核心也主要是人的美。我们曾经提倡过“五讲四美”。其中“四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显然,语言、行为、心灵之美,都是指人的美,环境美则除了将我们生活的客观环境创造成为整齐、清洁、朴素、大方的活动场所外,还要求活动在这些场所中的人,都具有美好的心灵、行为和语言,否则,环境美也不过是徒有其表,或者是时遭破坏,时被践踏,而化为乌有。社会美,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Museumsina Changing World:New Challenges,New Inspirations)。本文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立足文化人类学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阐述,对世界变革带给博物馆的种种新挑战和新启示,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博物馆是变迁社会中的一部分,也是记录世界变化的收藏所。变迁已经成为全球博物馆的主题,世界的急剧变化带给博物馆的不仅仅是挑战,还有种种新机遇和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IT精灵曾敏     
《大观周刊》2006,(45):25-25
有人说IT女人像内存:温存后便会忘了你;有人说IT女人像网络:难以掌控;有人说IT女人像服务器:每当你需要时.她都在忙别的;还有人说IT女人就像多媒体;表面上.可化腐朽为神奇…IT女性到底啥样?是美女还是恐龙?曾敏告诉你。 美女因工作加班.把办公室当家——似乎是个神话.但是这样的神话在曾敏的工作当中却时常出现;她曾经是校园里的纯情“傻”丫头.如今.日渐成熟的“傻”丫头仍旧可以“傻”到为了制作网页而工作到凌晨5点钟.可以“傻”到为了让网页更漂亮反反复复地修改。没想到吧,IT美女外表很炫.却有一颗单纯的“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胡法林  姜睿 《新闻实践》2005,(11):49-49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我国电视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结构以及主题思想的变革上,都体现了现代思想启蒙的痕迹和需求。这些社会纪实的纪录片在题材上已开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触及人类活动的各个角度:选题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人的主题在扩展,人文价值在提升,推动了电视纪录片镜头的准确归位。 一、“人”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表现社会化的人的生活状态到表现人的深层思想意识,创作者们越来越自觉化了。他们相继把镜头对准了普通大众,他(她)们不是作为某种政治类的代表或群体大众的符号出现在荧屏上的,而都是生活原生态中的“这一个”:性格豪爽的男人,温柔多情的女人,大大咧咧的丈夫,爱唠叨的妻子,对儿女们牵肠挂肚的老母亲,聪明而不听话的“小皇  相似文献   

18.
高翔 《新闻前哨》2002,(11):32-32
晚报是社会生活类报纸,理所应当负有社会责任,让受众通过报纸看到正义、看到希望、增强信心,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报纸的“亮度”。《襄樊晚报》体会到:增强报纸内容“亮度”是安全前行的法宝,“亮度”增强得法,对报纸发展的速度和稳定度的提高都有不可替代的益处。经过实践和总结,我们摸索出晚报增强“亮度”六法:一、摆正自身位置。我们是文明的建设者而不应该是破坏者;我们是民主和法制社会里的大众传媒而不是包打天下的救世主;我们是有职业操守的报人而不应该是见利忘义的奸商;我们必须在国家法律和党的宣传纪律的框架内活动…  相似文献   

19.
侵权行为种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各种各样: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2.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已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