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型光伏发电装置设计中,通过对光照自动跟踪系统的机械设计优化,利用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大幅减小了光伏电池板支架在二维旋转过程中的机械能量损耗;同时,通过低功耗控制电路的设计,大大降低了跟踪系统对电能损耗的要求。系统装置经过这两种设计优化,在降低自身能耗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光伏电池板的光电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2.
对以STC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的光伏电池板跟踪系统进行了研究。系统通过光伏电池板自动跟踪太阳光,使光伏电池板尽可能与入射光线成直角,从而使光伏电池板获得较高的集光效率。为此,利用光敏电阻实现光电信号的检测,设计了光敏电阻分压电路,将采集到的电压信号经A/D转换后送给单片机处理,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从而实现光伏电池板的自动跟踪控制。经验证,本系统能满足光伏电池板实时跟踪太阳的功能,而且结构简单,性能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以刚察扎苏合10 MW光伏发电工程为例,采用湍流k-ε模型对光伏发电站的风场风速和风压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光伏电站中支架结构高度较低,风速较小,计算得到的风压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计算得到的风荷载设计值小得多;整个光伏电站中间区域的电池板的压力均远小于外围电池板所受的风压。提出按风压分布,将整个光伏电站分区域对太阳能电池板支架结构及基础形式进行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部分支架自重,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在得到电站所在地区的全年风向及风速分布数据后,可根据真实情况对电站及其周围风场分布进行模拟,考虑风场、电池板、支架及基础的整体作用,优化支架及基础的结构,为光伏发电工程的经济、安全、可靠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对太阳的跟踪采用基于高度-方位角式的跟踪方式,设计了双轴光伏跟踪机械系统,在高度角和方位角两个方向对太阳进行跟踪,实现了白天对太阳进行全天候的实时跟踪。基于高度-方位角式跟踪方式,以3 kW太阳能光伏跟踪系统为例,在给定发电模组及系统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对双轴光伏跟踪机械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简化变化工况下光伏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的计算,详细推导了变化工况下光伏组件输出特性超越方程的简化求解过程,并以该简化光伏组件输出模型为基础,结合典型的Boost升压电路,利用扰动观察法构建了基于Matlab平台的最大功率跟踪模型,给出了辐照度和温度变化条件下光伏组件最大功率跟踪的仿真结果,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化工况下所建最大功率跟踪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以内,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以唐山某高校宿舍楼顶为项目地点,设计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利用PVsyst软件对固定倾角、季节可调、斜单轴、双轴跟踪系统等不同安装方式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仿真设计和分析,对比了4种安装方式的年发电量,并分析其CO2及其他污染物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光伏发电的背景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光伏跟踪系统。该系统以西门子S7-200为主控制器,使光伏电池阵列能跟踪光源的移动、运动到与光源正对的位置,从而使光伏电池方阵获取最大的有效光照面积,达到提高光伏输出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淄博市火车站为例,应用PVsyst软件对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探讨了建设光伏系统的可行性,计算了光伏阵列安装的最佳朝向,并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逆变器等,进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预测分析其年发电量为1 008 MW·h,系统在3-9月份发电量较高,系统损失为4.77%。实践表明,利用PVsyst软件对BIPV系统进行仿真与设计优化,效果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铅蓄电池充电的简易实验教学平台,由光伏电池板、充电控制器、阀控式铅蓄电池和变阻箱负载构成。以近似梯度值计算代替一阶求导,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的电压扰动观察法来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以STM8S105单片机为控制器核心,采用Buck直流降压斩波主电路,结合铅蓄电池四阶段充电方式,进行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测试表明,该实验平台具有MPPT功能,造价较低、结构简单、性能良好、易于操作和维护,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局部阴影条件下串联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呈阶梯型和多峰值型,常规的光伏电池模型已不再适用,需要建立阴影条件下光伏组件模型。以光伏电池的工程模型为基础,结合电路理论知识,对带有旁路二极管的光伏组件串处于局部阴影时,根据旁路二极管的导通与关断两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从而得到了光伏阵列处于局部阴影时其输出特性方程。用实测与仿真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分段函数可以准确地描述处于局部阴影条件下的串联光伏组件,同时为研究光伏阵列结构优化和多峰值最大功率点跟踪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出了在阴影的影响下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基于灰狼优化算法的控制方法,以解决光伏阵列局部遮阴下的最大功率跟踪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多峰跟踪算法,所提出的算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系统输出信号畸变,且在不同光伏阵列结构及阴影状态下都表现出优越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114-117
针对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跟踪(MPPT)常用算法在跟踪速度和跟踪精度之间的矛盾,提出模糊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了光伏发电系统模糊控制算法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证明,该模糊算法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减小最大功率点附近的振荡,最大限度地提高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该算法简单、灵活且跟踪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依据卵石土地区华能海南州光伏项目现场试桩竖向抗拔和水平静载试验数据,采用三维连续介质拉格朗日法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计算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光伏微型短桩及支架体系在不同荷载倾角下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光伏微型单桩竖向位移的增长率随着荷载倾角的增大逐渐变缓,水平位移增长率逐渐变快;荷载倾角位于15°~75°范围内,光伏支架体系竖向位移在加载前期增长趋势相同;光伏支架体系的倾斜荷载-桩顶水平位移曲线均呈缓变型,极限水平荷载随荷载倾角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光伏支架体系的整体性,荷载倾角位于15°~30°范围内时合位移由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共同决定,建议在工程设计时采用倾角在此范围内的光伏支架,以保证其良好的抗拔性能。  相似文献   

14.
屋顶光伏阵列的优化对设计最大容量的屋顶光伏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影响屋顶光伏系统最大输出功率的各种因素。建立模型对屋顶光伏阵列的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屋顶光伏子阵列的数目越小,获得的光伏系统容量越大。进而得到了在给定面积下设计最大光伏容量系统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太阳跟踪方式多采用光电跟踪或视日跟踪,跟踪精度低,存在累积误差。为了改进对太阳的跟踪精度和消除累积误差,计算各种太阳角,提出以光电跟踪为主要的跟踪方式,同时设置视日跟踪控制,通过两种跟踪方式互补,可以让光伏阵列在昼夜更替以及任何气候条件下得到稳定而可靠的跟踪控制,完成光伏阵列跟踪控制过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光伏阵列是光伏系统的发电设备,光伏阵列中的最大功率点追踪影响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对光伏阵列输出特性曲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种传统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的适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将变步长电导增量法与牛顿插值法相结合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扰动观测法及电导增量法相比,改进型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可对最大功率跟踪点输出的功率波形振动幅度高效控制,具有追踪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介绍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光伏电池的特点,提出一种采用数字PID控制实现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的方法,它能快速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光伏系统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鲁棒性和快速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光伏直流供电系统将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大功率光伏直流供电系统中,通过采用移相全桥变换器实现光伏能量的控制,用于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或者稳压。本文主要以光伏直流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光电互补并联供电系统中的全桥电路进行了最大功率点跟踪和稳压设计,采用DSP进行数字移相控制,重点对补偿网络进行了数字化设计,并进行了供电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数字移相的高频链光伏供电系统可以实现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或者直流负载稳压。  相似文献   

19.
基于STM32微控制器,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占空比扰动算法,引入了步长实时修正功能,可在光伏板输出远离最大功率点时,以大步长快速跟踪提高跟踪速度,在光伏板输出靠近最大功率点时;以小步长精确跟踪提高跟踪精度,并以同步整流Boost电路作为功率电路,降低损耗并隔离负载。通过光伏模拟器验证此算法的转换效率可达97.97%。通过搭建实物试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其工作的可靠性,同时适用于光伏车辆行进过程中的最大功率跟踪。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广东河源金太阳示范项目中容量为28.8 kWp单轴、双轴跟踪光伏系统的配置情况和控制原理,并对比了单轴跟踪系统、双轴跟踪系统与固定系统的发电量。统计结果表明单轴和双轴跟踪系统的发电量比固定系统分别提高了18.6%和38.9%,证明跟踪系统能够明显地提高光伏组件的单位发电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