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生活—体验”型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我们这样生活》以生活、体验为核心指导理念,全课以对比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为活动轴线,生动诠释了生活—体验型品德课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体验与体验教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闫守轩 《教育科学》2004,20(6):32-34
体验是人的生命的体验,体验具有生命性、个体性、情感性、意义性与不可言说性。从思维图式的视角看,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以“体验”之思审视教学,体验教学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师生以整全的生命投入教学之中,在与自我、他生命和世界的相遇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3.
体验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学者吕渭源认为:体就是身体,体己;验就是检验,证实;体验即是“以身体之”,“设身处地”地去“证实”。也就是说体验是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生物学教学也同样如此,让学生跳出“生物”学生物,融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体验来滋养、丰富、拓展生物学,这正是当前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反映在少先队体验教育中,就要让队员真正地成为主体,拥有活动主动权。笔者通过对当前少先队体验活动的研究和探索.认为“主体回归”的最大障碍在于作为组织、引导者的辅导员是否交出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少先队员视为活动的主人,是否充分信任队员,走出引导误区。  相似文献   

5.
自然教育涵括儿童身体的自然和心灵的自然两个向度,指向儿童的认知加工对象及其发展规律。以体验为基本手段开展自然教育是增进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深化儿童经验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师应为儿童创设生活、生态和运动三种不同的体验情境,通过儿童体验、儿童探究以及创设可迭代的环境来促进其经验、情感和思维等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教育的初始阶段,往往从模仿和记忆开始。东方人如此,在早期的希腊教育中也很盛行。导致“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生转换的标志性事件是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感觉”和“情感”的重视。“发现学习”与“情境教学”的前提性理念是重视儿童的“感觉经验”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培根、夸美纽斯等人提升了“感觉”、“经验”的价值,其教育理想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而卢梭、裴斯泰罗齐、福禄培尔等人使儿童的“情感”备受关注,他们的教育理想建立在“情感教育”(或“人格教育”)基础之上。20世纪初杜威将“感觉”(杜威将之发展为“经验”、“做中学”、“思雏五步法”)和“情感”(杜威将之发展为“儿童需要”、“儿童中心”)两个主题一起纳入他的“经验教学论”(或称之为“经验课程论”、“体验课程论”)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育活动之一,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的过程——在体验中去学之,去受之,去用之,再学之。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授人以渔”不如在师生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在亲身体验中会渔。  相似文献   

8.
一、角色体验的特点及类型所谓角色体验,是指某种角色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即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实践是角色体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实践活动的角色体验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验方式大致有:1.本位角色体验。在学校是“学生”,在家庭是“子女”,在社会是“孩子”,这都是学生的本位角色。体验与学生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只要做个有心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实践,从而获得体验。如对打扫卫生加以引导,在学生内心即会产生多种体验:诚实劳动,珍惜自己或他人劳…  相似文献   

9.
周登朝 《福建教育》2005,(11A):20-22
新课程大力倡导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感悟”,于是众多教者蜂拥而上,课堂上“体验”、“感悟”之风盛行。一片热热闹闹的说读评议声中,似乎忘记了培养理性思维也是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理性思维的教学价值,让体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如车之两轮,并驾齐驱,相信可以给课改波涛中的弄潮儿们以适当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是小学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课程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验等教学活动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体验活动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儿童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儿童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儿童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  相似文献   

12.
幼儿只在“做”,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有所体验,获得感性经验。这种体验和经验是幼儿建构初级数学概念所必需的。所以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协调、综合作用,让幼儿通过“看”“听”“动作”来理解、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数学体验"是儿童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经验、感受、回味与反刍等。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的数学体验提供"技术支撑",可以让儿童通过情境思考、操作探究、对话交流等活动展开"体验性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李太贵 《小学生》2011,(6):21-22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到丰富生动的活动中,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5.
高秀兰 《中国德育》2004,(11):51-53,45
经过多年实践探究,我校总结出了德育审美化“四步法”。第一步“设计活动”、第二步“形成体验”、第三步“反复实践”、第四步“宽泛评价”。四步法即以体验审美为主要手段,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美感陶冶中,自觉自愿接受道德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听觉和视觉的记忆并不牢固,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东西才能记忆深刻,终身难忘。古语说:“情通则理达”,在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动情,运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使之动容、动情,自觉接受道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赵岭 《幼儿教育》2004,(11):20-21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实验是最为基本和核心的环节,儿童是通过实验来体验科学、发现科学、学习科学的。受思维水平和经验水平所限,在实验中儿童更易发现的是自己能亲身感知,特别是自己能亲眼看到的、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科学,而较难发现或认同那些需要通过间接推理或离自己生活经验较远的科学。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做中学”科学活动为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所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现场体验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倡导的道德学习方式。立足学情和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托教材中的体验活动设计直接体验、形象带入和道德留白等"微剧场",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现场体验活动,可以更好地把握教材活动设计意图,激活现场体验活动的价值;并通过剧场"小达人"和游园评价等方式,从课堂延伸之日常生活,通过创意考评引领儿童的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8.
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秀艳 《文教资料》2006,(10):92-93
本文阐述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轻情,阻碍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探讨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好语文的必要性,提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情感与认知”、“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情感与人格”的关系。并从“在经验激发中——入情、在自读自悟中——动情、在领悟精彩中——移情、在实践活动中——延情”四个方面研究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好语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姜伟杰 《江苏教育》2023,(30):26-29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不仅需要强调过程、注重体验,更要关注实效、注重表达。为夯实德育的体验与表达过程,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建构德育的“体验—表达”范式,营造“体验—表达”育人环境,开发“体验—表达”育人课程,开展“体验—表达”育人活动,设置“体验—表达”朝阳评价,努力构建儿童道德生活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所以,幼儿园美术活动就要为幼儿的动手动脑提供充足的机会与条件,而材料是支持幼儿表现与创造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