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标记语言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和话语本身的关系。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第二人称指示语用法的异同及其产生的语用效果,对语言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翠珠 《文教资料》2012,(31):32-33
人称转指是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人称代词变异用法。它以语用为基础,以恰切地表情达意为原则。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人称代词转指用法的八种情况。或将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开心理距离,客观说事,避免当面的直露和主观臆测;将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近情感距离,引起双方感情共鸣。  相似文献   

3.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即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有其自身固有的语义内容,但其语用功能会随不同的语境而变化。本文结合小说《红字》中的人物对话来对人称指示语的语义和语用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张晓华 《考试周刊》2007,(36):36-38
人称指示语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等相关联,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汉、日、英的人称代词体系构成了汉、日、英人称指示语。除了具有人称代词用法上的一般情况外,其所指和用法有时会出现一些从语义上看似异常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借助语境去解释。本文探讨了汉、日、英人称指示语语用功能异同。  相似文献   

5.
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的重要部分,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密切相关。由于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语境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指示词的反先用现象频繁出现。作为指示词的非常规用法,人称指示代词的反先用现象增加了受话人处理信息时的负担,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额外的语境效果和语用意义。本文试图从人称指示语反先用现象的产生因素、语用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萃 《文教资料》2013,(22):6-7
指示语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反应。人称指示语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等相关联,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通过对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语用分析,发现从语用的角度借助于语境,人称指示代词的运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及文学作品主题的凸显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称指示语是指进行谈话的双方在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在特殊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政客们在政治演说中出于各种目的对人称代词的使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笔者立足语用学角度,以奥巴马2013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为语料,探寻人称指示语背后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8.
从《山歌》所见明代吴语指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冯梦龙选编的用当时吴语方言写成的民歌集《山歌》中,指代词已经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及某些代词的变式。明代苏州一带的吴语区域(包括今苏州、湖州和嘉兴)较今天大,加上文人记录修改时加入其他地域的书面语成份,指代词数量比现代苏州语多。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语用学兴起之后,语用歧义逐渐受到重视,虽然语用歧义中人称指示语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从跨语言文化的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英汉语用歧义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歧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联系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揭示人称指示语造成歧义的语用成因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文浩 《中国语文》2016,(4):405-414,510
光杆NP和"一个NP"可以表示类指,但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并非类指,而是表示类同的个体指。它的构式语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该构式经常出现于反预期语境,即事实上人称代词所指对象往往是所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客观现实与说话人主观认定的鲜明反差,便产生强烈的语力,这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语用功能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人称代词是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中较为特殊的词类,其特点在于:人称代词没有实体意义,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指称对象,它的具体指称总是寄寓在言语行为进行的具体语境中或连贯性话语之中,它在言语中的作用是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行使指示功能,而第三人称则主要行使内照应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句法形式角度讨论简单动词结构内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所指关系,尝试把"约束原则"、"统制原则"与"中心语参数"相结合,建立"直接统制"的概念和句内人称代词的所指规则,从而更有力地解释汉语句内人称代词的所指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心理距离为参照点,以汉语日常会话为语料,在语用视点和语用移情及离情理论框架下,探究人称指示语的更换在交际中所起的调距作用和取得的语用效果。通过分析发现,第一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二或第三人称指示语时,前者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话语的亲和力,后者拉近了说话人与第三方间心理距离,便于听话人感受说话人对第三方的情感和立场;第二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一或第三人称指示语时,前者将听话人移位于说话人位置,两者间心理距离消失,激起情感共鸣,后者将心理距离由远拉近,强化说话人负面情绪,多为严厉批评;第三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一或二人称指示语时,两者都将心理距离拉远,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弱化自我意识以增强客观性,后者通过模糊听话人身份来提高礼貌程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联系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人称指示语的活用和称呼语的变换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指称事物,还能够"以言指事",即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指示语与称呼语作为语言单位,同样具有"以言指事"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语言学界对指示和照应的发现,探讨了that作为指示和照应手段的若干方面的用法:如作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示、前照应、后照应、语境照应,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是方言语法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各地人称代词的语音特征、构词形式、意义及其语法功能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种方言的面貌。与普通话相比较,昔阳方言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除了有与普通话相同或相似的形式外,还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其他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除具有一般的指代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人称泛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称代对象并不稳定,容易引起人称的泛化,主要有单称泛化、对称泛化、任指泛化、虚指泛化四种类型。第二人称代词在句法上与祈使句关系密切,不同人称在构成祈使句的可能性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层级系统;另外,人称与祈使对象的关系,也是祈使句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离石方言人称代词由三身代词和其他代词构成,有单复数之分,且表现形式多样。离石方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与语用功能,与普通话的人称代词相比,展现了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讨论指示现象在语用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指示现象是普遍存在下各种语言中的一种语用现象,并且要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完全地传达它的所指意义,不致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