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敏求为宋代杰出史学家,家学渊源深厚,著述甚丰,其所撰<河南志>和<长安志>在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河南志>,无论在时间上、编写体例上和对后世的影响上都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清徐松辑自《永乐大典》的《河南志》—书,以其保留北宋宋敏求《河南志》大量佚文而久为研治古都洛阳者所重。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高敏先生整理点校本(以下省作点校本),为今人提供了一部方便利用的新印本,诚大有功。余于翻检中获益非浅,然时见瑕疵,不尽人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兹略分类例列于次,以就教于点校者及并世方家。 一、校勘 1.底本 选择底本,是古籍点校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此《河南志》点校底本之选择却不无可商榷处。清季学者缪荃孙曾就徐松辑本精加校勘,刻入《藕香零拾》。此缪刻本纠正了原辑本诸多错讹,…  相似文献   

3.
明成化年间编纂的《河南总志》与《山西通志》,是我国较早编出的省志。历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所修的《明史·艺文志》对《成化河南总志》著录为:“胡堙;《河南总志》十九卷。”乾隆年间编辑的《四库全书》,不唯没有收录该志,却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著录《雍正河南通  相似文献   

4.
李军 《考试周刊》2013,(5):19-20
对于沿袭旧词语而又是新出现的戏剧种类,元人对于杂剧本体的认识,从元初胡祗遹的《赠宋氏序》到元末杨维桢的《沈氏今乐府序》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在"名"上经过辨析得以明朗化、固定化,并得到后世的认可;在"实"上经过对杂剧内部艺术要素的多角度探索,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元杂剧的名与实终于得以揭示,对于杂剧的戏剧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得以明确,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杂剧本体观。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唐代长安地理背景具备真实性.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当代唐长安城考古发现,对于了解《卖炭翁》诗中东市-大明宫地理,具有决定性作用.《卖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铺垫与突变,同时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容貌、动作、心理描写,刻画出勤劳、朴实的卖炭翁形象,霸道、轻佻的宦官形象.  相似文献   

6.
《江门市志》及先其编成的《江门百年大事记(1854--1993)1对江门赖神会创立经过之记栽颇多舛误。赖神漫信会创立人之一冼锡鸿1941年手稿①《赖神缘起》、《本赖神会史略》对该会之创立经过有详尽描述,借助冼锡鸿手稿及其他相关材料,可使《江门市志》及“百年大事记”的舛误得以勘正。  相似文献   

7.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今日所见孟郊诗歌的最早集子,是北宋宋敏求采用"以类相从"的方式编订的《孟东野集》。宋敏求如此编排孟郊诗歌,除了受《文选》类总集编排方式,以及宋初编辑大型类书之风的影响,还与孟郊诗歌多为古体的创作实际紧密相关。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方便后人学习孟郊诗歌,亦为今人研究孟郊诗歌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大宋宣和遗事》和《水浒传》中杨志落草的不同经历,探究《水浒传》中杨志落草是在理想的一次又一次破灭之后才得以实现的,说明《水浒传》“官逼民反”的思想是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垓下"的位置,今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承袭《史记正义》的观点,认为垓下在今天的河南,具体又可分为"陈下说"(今河南淮阳)和"苦县说"(今河南鹿邑)。另一种则坚持《汉书.地理志》的观点,主张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本文通过对不同观点论证过程的分析评议,指出"垓下"的位置仍应以《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为是。  相似文献   

11.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宋南渡词人候寘的籍贯,自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录为东武(今山东诸城)后,近千年来人们皆认同此说。而张栻《题西汉蒙求》一文的相关记载却显示侯寘的籍贯为东平(今属山东)。东武、东平在宋代以前(包括宋)其行政区划从未相叠过,侯寘不可能既是东武人又是东平人。陈振孙虽为南宋人,但与候寘的具体生活年代相距较远,并非同时人;张栻不但与候寘为同时人,而且还是多有交往的好友;陈氏《直斋书录解题》虽为目录学方面的巨著,但也存在着失考、错讹等现象。所以,目前在没有发现其它材料的情况下,张栻的记载当更为可信,即侯寘为东平人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3.
《宋诗钞》的编选、刊刻及流传是清初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宋诗钞》被广泛赠送京师著名诗人,为宋诗风由京师向全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吴之振、吕留良的宗宋诗论,尤其是对江西诗派的推重,大大促进了宗宋诗风兴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表现为词在创作上由运用才学到化用才学为"清空";词在理论上由无意为词到建立法度,然后再超越这些浅易的法度而走向"清空"。宋代词学实际上存在两种"清空":一是苏轼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二是姜夔的那种蕴含着一定法度的"清空"。江湖词派所尊崇的姜夔式的"清空",与吴文英的"质实"在词法上有疏密之分,但不存在整体风格上的矛盾;二者前后相继,取长补短,共同承载着骚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宋人在文学创作上,讲究"以才学为诗",推崇资书用事。兴起于宋代的诗话,对用事的记述和评鉴随处可见,既对用事有所指瑕,又提倡"用事工者如己出",如盐融于水,不漏痕迹,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7.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8.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一部搜罗广博、卷帙浩繁、内容宏富、气象万千的志怪小说集,蕴含大量宋代社会经济、生活珍贵资料,史料价值极高。宋代农民在占地普遍较少难以维持正常生计的情势下,农民兼业工商业活动便不失为弥补生计不足切实可行的选项,洪迈《夷坚志》记载了当时农民兼业多种手工业生产及多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农民兼业工商业活动,是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广大农村及农民身上的具体投射。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利己主义的泛滥,拜金主义的盛行,导致从商农民利令智昏,违背行业规则,不择手段地牟取不义之财。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宋玉赋十六篇”,但未列出篇名。当前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九辩》一篇为宋玉作品,其他都有问题或不足信。本文认为:宋玉作品,除《九辩》(辞)外,尚有赋体文章《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多篇。  相似文献   

20.
《宋史.礼志》编纂的优长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首次在正史礼志中采用吉、嘉、宾、军、凶的五礼顺序;五礼俱全,类目分明;富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基本揭示了宋代礼制的全貌。但其编纂也有不足与失误,如存在体例不一、编排失序、史实比例失调、史实前后重复与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