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地征稿     
《围棋天地》2014,(16):21-21
棋书与我 点评自己喜爱的棋书,讲述自己与棋书的故事。围棋地理 大到编写一地围棋志,小到记录当地围棋有分量的一人一事均可。围棋初体验 第一次接触围棋,第一次领略围棋魅力。记录自己围棋之路的起点。难忘的一局 围棋生涯当中至关重要,对自己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记忆一生的对局。  相似文献   

2.
地雷传说1     
AI的出现,在棋枰之上颠覆了很多传统围棋时代曾被我们奉若经典的东西,也颠覆了顶尖高手在棋迷眼中至高无上的形象,几乎每一局棋,都会让人感慨今棋不古。其实,AI也让围棋江湖中的精粹消失不见,其中之一就包括“地雷”,因为AI就是围棋界最大的地雷。  相似文献   

3.
名与实     
《围棋天地》2014,(18):17-17
百度百科“围棋”条目开篇就说,“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维基百科的“围棋”条目则日,“围棋是一种策略性棋类”,而继续点进去,则会发现“棋”、“棋类”和“棋类游戏”被列为同意项。总之,围棋是游戏无疑。  相似文献   

4.
王煜辉 《围棋天地》2013,(12):108-108
1978年,日本第2届棋圣战决赛,藤泽秀行先生在1比3落后加藤正夫的逆境下,第5局奋力屠掉了一条百目巨龙。那精彩的一局棋在围棋的历史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被誉为“经典的百目大杀局”。  相似文献   

5.
死活题漫谈     
死与活,在围棋中是一对最基本、最坚锐的矛盾,它往往左右了一局棋的胜负,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于是自古以来棋家就有了对死活题的研究。“不论布局如何高明,官子如何巧妙,如果在紧要关头一块大棋突然死掉,那么这一局棋也就到此结束了。因此,要想掌握棋艺,首要的是  相似文献   

6.
迈过这道坎     
《围棋天地》2014,(20):20-21
围棋充满魅力,使无数人沉湎其中。围棋也充满奥秘,棋盘纵横十九道,黑子白子,可以演绎出无穷的变化,正因如此,才有“千古无同局”的棋谚。在古代,无数文人雅士,为了“终日长消一局棋”,可以辞官隐居山林;当今更不乏为弈棋而废寝忘食的棋迷。围棋里有短兵相接的激战,有决胜千里的谋略.有置之死地的悲壮,也有直捣黄龙的胜利喜悦。纹枰对弈,乐而忘忧。围棋的奥妙,只有爱之愈深.才能悟之愈彻。围棋对于我儿子,更是生活乃至生命中不能放弃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刚学围棋的时候,朋友曾送过我一部绝版的《棋经》。记得开篇头一句话就是“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当时不解其意,稀里胡涂地下了二十多年棋,棋艺虽没啥大长进,悟性却得了一些。随着参横斗转,原本木讷的脑子也开了点儿窍。“棋始以正合”,说的应该是,天下所有的棋,从理论上讲  相似文献   

8.
关于围棋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外学界的说法甚多,莫衷一是。如日本围棋界有人认为:“围棋和象棋有它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的就受到中国天文及其它科学的影响,大致改良而成为十七道的围棋。”①这种看法在把围棋、象棋统统视作“盘戏”的前提下,说围棋源于中亚,显然证据不足。他把“盘戏”在局制、棋子数目、兵种多少、着法规则的不一等等巨大差别都混为一谈,混淆了其间的本质区别,于弈棋类各种棋戏起源研究无多大裨益,因而始终未得公认。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围棋…  相似文献   

9.
一棋,这种引人人胜的智力竞技活动是我们生活中最有趣味的一种活动,从孩子、青壮年到中老年人都可以参加;有三种棋,中国象棋、围棋、国棋象棋已被列入全运会竞赛项目。棋类活动已是如此广泛地吸引着各个阶层的人们,深入到我们盼业余生活,以致在八小时之内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要提到它。我们说“全国一盘棋”,当然是提到了棋;我们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这其实也没离开棋,因为这里使用的“活”,原来是借用了围棋术语。我国全运会棋类比赛的三种棋的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除国际象棋的发明权还有待最后确定归属外,前两种棋都是我国先民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炎黄子孙对世界文化宝厍的卓越贡献。中国象棋、围棋都有两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0.
第23 条在不同阶段须知“大棋”和“小棋” 象棋的胜负以攻将夺帅为标准,不像围棋是占据地域多少.因此,象棋中的“大棋”和“小棋”比围棋“点目”、“数空”更要抽象得多. 如何确定哪些棋是“大棋”,还是“小棋”?如何在不同阶段区分“大棋”和“小棋”?这对于一盘棋的胜负关系极大,也是棋手的基本功之一. 大和小是相对的,是就战斗过程的同一阶段,同一时刻相比较而言的.确立“大棋”和“小棋”不是一个简单的题解,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一连串的题解,是在着眼全盘的基础上,分析得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茶道与棋道     
王金玉 《围棋天地》2007,(18):98-98
茶一盏,棋一局,好友若干。一次休闲,一种惬意,一分宁静。 茶与棋,皆有道。在清幽淡雅中一解尘俗烦忧是一门文化艺能,是茶事棋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移石栽花种竹,烹茶酌酒围棋”,上海辛园这一楹联,一景一茶一棋,雅趣乐事融为一幅闲逸国画,令人心向往之。贵州平坝红缘坊茶楼与贵阳茶城举办围棋交流赛,云南临沧举办“六大茶山杯”围棋邀请赛,茶棋合一。吾应邀而往,荡涤尘埃,洗净凡心,硬是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蔡建鹏 《围棋天地》2004,(16):53-53
这是9年前“吴氏杯”国际城市围棋邀请赛第七轮的一局棋。拿出来重新审视时,不禁回忆起了当时风华正茂、年少轻狂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3.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14.
(一)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大抵是最沧桑感的慨 叹。 世间的变幻,与棋局的莫测 如此相似,在如此起伏跌宕的棋 局中,常常可以一窥丰富的内心 世界。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喜欢棋, 浸淫既久,对于棋本质的 领悟当不逊于顶尖的棋 手。于是,他们在动荡的时 局中领悟围棋,用玄妙的 围棋来体味人生,甚至于 用围棋入诗入画写小说, 宣泄内心情趣喜好。  相似文献   

15.
黑翟伟庭(受九子)白王鹏宇5段哈尔滨工业大学幼儿园开设围棋课两年来,培养了一批批小围棋手。这是学棋一年的翟伟庭同其老师王鹏宇的受九子对局,我们可以从一盘“棋如人生”的探索中,理解围棋对儿童思维和心理上的作用和价值。围棋的受子棋表示对局双方棋力差距大,用让子的方法来“拉平”,这样,“势均力敌”,胜负就可争了。但让九子,开始时黑方势力太大,白处处孤军作战,还不能全按定式走。黑方愿意白方规规矩矩用定式,到处“两分”(平分秋色),黑优势的局面得以巩固、加强。“饭要一口一口吃”,白方的基本战略是在每个局部…  相似文献   

16.
孙志刚 《围棋天地》2014,(24):81-88
日本的某围棋杂志上就“业余爱好者提高棋力的最佳方法”对三十位专业棋手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多做诘棋”.其次是“打专家的棋谱”。吴清源在1975年出版的自己最初的创作诘棋集《吴清源诘棋集一初级编》中的序言中,对经常向自己讨教“如何才能提高棋艺”的爱好者们讲到“无论布局多么流畅、侵分多么巧妙,在关键时刻大棋顿死的话.那棋就一下子结束了。”可以说吴清源始终坚持“欲精技艺,诘棋为首”的信念。  相似文献   

17.
记得在学棋之初,吴清源对秀哉的“三三·星·天元”之局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名局,也正是这局棋让我一直怀念曾经的围棋竞赛规则一一打挂。  相似文献   

18.
天地征稿     
苏汉见 《围棋天地》2014,(18):21-21
棋书与我 点评自己喜爱的棋书,讲述自己与棋书的故事。围棋地理 大到编写一地围棋志。小到记录当地围棋有分量的一人一事均可。围棋初体验 第一次接触围棋,第一次领略围棋魅力,记录自己围棋之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球争一口气     
围棋比赛中最精彩处就是黑白棋对杀,两条龙缠绕一处,最终是多一气的一方一口吞掉对手。《新体育》曾发表过一篇围棋文章,用了《棋争一口气》的标题,很形象,也很传神。 聂卫平虽然球踢得很臭,但他在许多场合呼吁足球运动员应该学学围棋,却是智者之论。黑白围棋和白黑足球确有许多相通之处,个中奥妙,非三言两语所能述明。从最基本的概念比较起来,棋争一口气,球,也是要争一口气的。 所谓“恐韩症”者,足球圈说是新闻界朋友瞎诊断,他们自己并没有,就是说鼻涕流是流了,喷嚏打是常打,自个觉得并不发烧体乏什么的,你怎么能说人家感冒了。此其一。  相似文献   

20.
棋僧野雪     
在中国,宗教的意义在于修身,文化修养高的僧人多喜欢弈棋。围棋“手谈”的称呼就出自西晋高僧支遁,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一行公本不懂弈,因观王积薪棋一局,遂与之敌”,并且说“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