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晋察冀的戏剧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族解放为内容,以抗战为戏剧创作的题材,宣传党的抗战政策,把艺术的“组织和激励”功能寓于戏剧艺术这种“审美的形式”中,在创造、表演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危难的时刻选择了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戏剧作为激励民族精神的文化栽体。抗战八年,中国的戏剧力量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得以最壮烈的释放。“戏剧与抗战”早已以一种共生的姿态贯穿田汉每一次可圈可点的戏剧活动与艺术实践当中。他不只是在民族危难时发出最后吼声的戏剧诗人,更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的剧坛先锋,当之无愧的梨园领袖。  相似文献   

3.
“抗战的炮火给我们轰出了一个戏剧的黄金时代。”[1]抗战开始以后,其他艺术都相当的消沉,惟有戏剧空前未有的活跃。“这一方面是因为时代需要戏剧,另方面是因为戏剧认识了时代。”[2]戏剧,在抗战这个炮火纷飞的特殊时代,用自己的方式唤醒着民众团结一心,奋起抗敌。《戏剧岗位》,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创办起来的一家期刊。它是一群热血的剧人呕心的结晶,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戏剧岗位》,1939年4月15日创刊于大后方重庆。由重庆戏剧岗位社出版,主编熊佛西,编辑刘念渠、王小函,发行人唐性天,发行所华中图书公司(重庆武库街7号)。这…  相似文献   

4.
“文以载道”之说,是以文为手段,达载道之目的。此论,中西文学传统皆然。抗战文学以宣扬抗战为旗帜,其成就在于以文学救亡图存。在这一时段的文学中,戏剧与歌曲对宣传抗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评论抗战时期的文学,理当从实用价值着眼。  相似文献   

5.
作为桂林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运动.其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内容题材的人民性、艺术手法的大众性等特征.突出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群众艺术特质.团结与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桂林各界的抗战力量,不仅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雾都重庆戏剧界的进步人士发起了“雾季戏剧公演”运动,以戏剧为斗争武器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雾季”戏剧运动对于促进中国戏剧之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是活跃在这—运动的一颗耀眼明星。  相似文献   

7.
文协同人1940年对“抗战文艺”作了检讨和反思,从文艺观念、创作题材、艺术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全面勾勒了“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包括高度重视宣传功能、以通俗文学和短小通讯报告为主要艺术形式、集中描写和反映前线生活等几个方面。在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抗战文艺”采用的是“机构订货”和商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文协同人检讨和反思中,“抗战文艺”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8.
戏剧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是息息相通的,尝试把戏剧艺术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戏剧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把“戏剧教学法”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形成在课堂上融舞、说、唱、奏及戏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用类似“音乐剧”的形式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和舞蹈有机地组合起来,以求达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胡绍轩简介:“胡绍轩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坛著名作家、剧作家。1911年生于湖北大冶县,青少年时代即酷爱戏剧艺术。抗战军兴,即展纸挥毫写抗日戏剧参加斗争。后在武汉与友人合作创办“武汉文艺社”;主编《文艺》月刊和《文艺战线》旬刊;同时以其出色的戏剧创作蜚声文坛。  相似文献   

10.
<正>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该作品以老北京城的“裕泰茶馆”为背景,利用该茶馆的兴衰映射时代的更迭与历史的衰亡,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艺术效果。整体结构上以三幕剧为主,分别以清末、北洋军阀时期和抗战胜利为时代背景,前后经历了几十年的跨度,呈现出史诗般的风采。作品中“茶馆”是老舍精心构建的“空间”,该空间是现实的,也是一个物质组成的“场域”。海德格尔指出:“每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整理以往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关系密切。从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者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作努力的回顾与评论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以先进的日本为榜样,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的日本观、对日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并不矛盾。这一点,对于"中国人对日态度"研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
苏共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提出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核心的对美缓和战略,妄图实现苏美联合主宰世界,要求中国服从服务于苏共的对外战略,并把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行动一概看作是对其缓和战略的破坏,中苏两党在对外战略上产生严重分歧和冲突,对导致中苏两党论战和关系破裂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 ,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帮助下 ,在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下 ,部分被俘日本士兵在中国开展活动 ,反对日本侵略中国 ,取得重大成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间断地开展反贫困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在建国初期提出“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反贫困斗争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小康行列,反贫困斗争取得初步成效;进入新时代党提出全面实现小康,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来擘画小康之路,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相结合,不仅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而且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旅欧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旅日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使者;旅俄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生力军并协同共产国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后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 ,着重从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强调监督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吸取了建国以后党在民主监督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强调制度监督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 ,为党和国家的权力监督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的过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监督思想在可操作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规模改造平原地形,开展拆城运动,拆除县城城墙。狭义地讲,拆城运动从1937年底延续到1938年秋季,广义上讲则从1937年底延续到抗战结束,它将"不利于我、有利于敌"的客观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略条件,形成平原抗日游击战特有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