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译者主体性不断得到深入研究。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本论文试从斯坦纳翻译的四个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老人与海》的具体体现。阐释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观和译者主体性的理论,通过分析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在王知一译福尔摩斯《四个人的签名》中的具体运用,进而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主体因素.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观所描述的四步翻译过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译者主体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6.
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有助于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过程中,在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中,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注重文化的忠实.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而传统译论往往忽视这一点。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日益关注和考察的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陈亦南《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从斯坦纳的阐释分析模式看,其翻译过程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阐释学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以斯坦纳的阐释学为基础,分析陕北民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9.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  相似文献   

11.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在文化交流中地位并不高,然而随着“文化转向”思潮的出现,这一情况得到了转变。本文在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视野下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期为阐释运作理论的实际运用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机器翻译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挑战人工翻译的地位。由此,关于人工翻译存在的价值和发展方向的探讨不断展开。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再次引起译界的关注和讨论。借助太极拳中医养生的英译实例,以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通过斯坦纳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对比分析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差异,论证现阶段人工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老子的智慧》以其准确的用词,流畅的语言,让西方读者充分领略了道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该文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点出发,解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在翻译过程对阐释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及补偿的充分运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绝望的主妇》是自2004开播便广受欢迎的一部美剧,内容紧贴现实,语言幽默风趣。对于这部剧作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樊辉 《考试周刊》2012,(14):15-17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忽略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本文借助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活动中"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步骤,在分析霍克斯版的英译本《红楼梦》的基础上,关注和考察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奈达与斯坦纳分别提出的功能对等和阐释学的理论是对翻译界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提出的翻译步骤也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分析这两种理论在译者主体性和信息对等方面来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