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本文从创意性思维训练及体现民族设计理念两方面对现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丽华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73-273,275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本文从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培养思维方法和营造外部条件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创新源的生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习性、资源配置格局、规制务件和环境氛围,是诱致工业实验室发生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人是实践着的能动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决定着创新源的生长及其变迁。文化环境不仅影响行为主体实施创新的选择方向,而且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性因素影响主体的行为方式、科技资源配置格局以及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任何环境都具有一定的“承栽量”,并非所有的环境都有利于创新,但是,环境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因此,培育创新源成长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源生长的社会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格局、规制条件和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4.
梁旭方  包敏辰 《科教文汇》2013,(13):83-83,85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据此作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与时俱进,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本文从创新思维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引入、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教学中现存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据此作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与时俱进,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本文从创新思维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引入、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教学中现存的不足,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设计专业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营商环境对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具有根源性的影响,而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首要动力,因此优化营商环境生态从而驱动城市创新绩效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全国68个创新型城市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营商环境生态中各条件对城市创新绩效的联动效应。研究表明:政府效率、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6个条件“多重并发”,形成驱动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多样化组态;城市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环境驱动型”“人力资源缺失下的环境弥补型”与“资源—环境协同驱动型”3条路径。组态的空间情境差异分析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存在明显差别。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讨营商环境生态驱动城市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创新绩效背后复杂机制的理解,也能够为各城市如何依据自身营商环境条件推动其创新绩效提升提供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依赖于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科技创新环境内涵界定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海市的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依此建立了科技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创新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好奇心、发散思维和自主性等素质特征。而创新人才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为创新人才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社会中,社会、个体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成为必然.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容、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如何开展读者服务.同时,随着社会信息需求和变化以及高校图书馆所处的数字化、网络化、信忠化的环境,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进行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1.
马强 《科教文汇》2014,(31):87-88
创新能力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础,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创新思维教育理念,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设计人才。具体结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改进和完善,来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效提高设计中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婷婷 《科教文汇》2012,(32):34-35
设计是人类造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维是人脑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设计离不开思维,以人为本的设计过程实质就是设计思维的创造性表达过程.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设计思维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创意本身--人类的精神、智慧、思想、知识等人性化特征的观念形态存在、整合与创新构成了创意经济的"信念硬核".创意经济实现了后工业时代"多元经济"的整合,彰显"信念硬核",创意产业的聚合力强化"信念硬核".创意经济时代,创意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竞争力围绕创意人才聚集而成的"创意阶层"展开.凝结创意的特别创造力构成"创意阶层"专有人力资本的内核."创意阶层"的崛起态势与创意人才配置规律表征创意保护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赵佩华 《科教文汇》2014,(23):60-61
本文将整合思维定义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三位一体的思维,并分别探讨了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瑞翔 《科教文汇》2011,(34):47-4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育。本文侧重讨论了三方面的内容:(1)界定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概念,并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2)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并讨论其根源;(3)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考核机制等几方面探讨了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春歌 《科教文汇》2012,(29):59-60
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前历史时期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信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树立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呆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如何多角度、多层次把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社会经济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品质等几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应该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文军 《科教文汇》2011,(23):190-190,204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绘画教学偏重以技能、技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美术绘画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些方法、体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结构紧张理论,运用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法,对专利密集型企业357位知识型员工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创新自我效能对越轨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在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创新氛围感知正向调节资质过剩感与创新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同时正向调节创新自我效能在资质过剩感与越轨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诱发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前提与边界条件,可为专利密集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辨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研究的创意来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分析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过程,引入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认知扩展的互动关系视角建立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解释创新个体间知识关联与运动促进认知发展过程,和实现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目标的本质。通过对模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得出,累进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改变网络的知识分布状况,共同扩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存量,提升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