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生物新课标模块三活动建议中的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及进行一周乃至数周的耐心观察,并了解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实验的开放性虽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但在实践中也导致了实验目标的把握偏差,致使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后,实验目标达成效益很低。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介形虫、紫萍作为新的替代实验材料,来完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探究过程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创新计数方法和构建数学模型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杜翠华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1-53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观察,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和进行菌体计数是该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  相似文献   

6.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该探究实验可以动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以及显微计数技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出率非常低。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周期长,很多学校不愿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上"浪  相似文献   

7.
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改进,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种群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增长。但教材实验方案耗时较长、过程烦琐。笔者通过创新改进,将此探究活动由原来耗时7天改为在40分钟内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鹏 《中学生物学》2009,25(8):58-59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中,教材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一定条件下某一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设置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在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到了血球计数板(2 mm×2 mm)这一中学师生普遍比较陌生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11.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涉及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显微镜观察、数据的整理以及曲线的绘制等实验技能,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实验之一。本文就本节内容的探究性教学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存在周期长、操作难度高和实验结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开展。从实验选材、实验方法和检测方法3个方面对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各种改进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广大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昊 《生物学教学》2010,35(10):30-32
本文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几个细节作了阐释,这些细节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海荣 《学苑教育》2012,(23):83-83
本文拟就“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归纳了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学生的常见疑问,并作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有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制定计划之前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在教参中未给出提示,为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高中生物学"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为例,构建基于思维建模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需要教师在综合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开放性、多角度、科学地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期借此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活动建议。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培养液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如葡萄糖溶液或马铃薯溶液。此外,由于教科书对酵母菌的初始浓度、取样的时间等都没有明确说明,且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易受到杂菌污染,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S"形增长曲线,也未发现关于有氧或无氧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与群落"是近几年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的高频考点。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群落结构。二、教学的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探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释有关生产的实际问题;2.群落结构。B.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有关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3上的一个探究实验.不少学校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而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学生做题巩固,导致学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失分较多.实际上该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材料新,操作事项多,仅靠教师纸上谈兵式的讲解是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笔者在多次操作该实验后总结出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