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毫无疑问,创办《星期刊》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报纸更好看。较强的可读性,是《星期刊》区别于其他6天报纸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办《星期刊》,必须重点研究可读性问题。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创办的《周末版》、《星期刊》共有500多家。这些版面以其较强的可读性,一扫一些正报正刊的枯躁、呆板,吸引着广大读者。但是,也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简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论学术期刊的可读性司景鑫【廊坊】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可读性,以往似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也少有人专门论及。其实,不管是图书、报纸还是期刊,在可读性的要求上基本是共同的。学术性期刊虽然理论色彩浓厚,专业性强,覆盖面窄,但也不能置可读性于不顾。特别是在当...  相似文献   

3.
据说全国2000多家报纸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出了周末版、星期刊或月末版。这些报纸以其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一哄而起的一部分周末版、星期刊中,使副刊这块高雅圣洁的“精神家园”在新闻导向、文化导向、价值导向方面出现某些偏差。时至今日,随着众多读者鉴赏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迫切要求办出高品位、有特色、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备的周末版和星期刊。 《新疆军垦报·星期刊》创办于1991年。笔者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实践使自己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增强企业经济期刊的可读性李芬(一)期刊可读性直接表现为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两者相比较,内容的可读性尤其重要。形式的可读性,主要表现为封面与内又设计、编排技巧等整体的构思;内容的可读性可以分为:文章内容的可读性,文章类型的可读性,文字表达的可读性。比如...  相似文献   

5.
王仆 《新闻界》2000,(6):48-48
什么是策划 ?策划者,谋划、筹划也。而新闻策划,顾名思义就是新闻媒体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新闻如何报道作事前的谋划,从而使新闻价值和宣传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新闻策划之所以越来越为媒体所重视,究其缘由,乃在于媒体间日趋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使然。   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其实是个老话题,喊了多少年,也作了许多尝试,这从各家报纸尤其是党报竞相扩版、改版,增设“周末版”、“星期刊”等举措中可见一斑。   那么,以可读性为基本要求的“星期刊”要想吸引读…  相似文献   

6.
报纸周末版(含星期天特刊、双休刊)是社会信息和市场竞争双重催生的结果。周末版的出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四版的风格;在内容上,以较强的可读性和厚实的信息性区别于正刊。而且,它为读者所独立订阅的趋向性越来越明显(如《南方周末》、《周末》等)。 但是,不可否认,周末版还远未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在可读性上曾一度滑入误区,有些周末版至今难定位,与正刊无多大区别,还有些周末版形同文摘报或地摊小报。因此,探讨周末版的可读性,或许有助于周末版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报纸创办星期刊(周末版)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今年6月,我们《启东报》也推出了第一期星期刊。创刊至今,虽然仅仅几个月时间,但读者普通反映良好。当然,这里面也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我们的办刊实践来看,特别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星期刊的性质。我们认为,县(市)报星期刊不是游离于母报之外的子报,它和正刊内容应构成统一的整体,受党报特征的制约,应该具有鲜明的坚定的党报特色。党报的星期刊  相似文献   

8.
首届全国报纸周末版星期刊研讨会于1992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首府西安举行。研讨会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周末版、星期刊蓬勃兴起的必然性及其积极的社会宣传作用,交流了办好周末版、星期刊的经验,并就成立周末版星期刊研究会一事达成了共识。这次研讨会是由陕西的《星期天》报联络《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南京《周末》等几家报纸共同发起,并由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陕西日报周末版和《星期天》报共同筹办的。出席会议的40多位编辑、记者和周末版、星期刊的负责人,分別代表新闻出版报、北京青年报、南京日报、哈尔滨日报、江西日报、青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办好日报的星期刊,对日报星期刊的编采人员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报界陆续新办了一批侧重于刊登社会生活、文化体育、道德伦理报道的专业报或周末版、星期刊,成为新闻事业繁荣的标志之一.这些报纸的编辑方针,都鲜明地强调了本报的可读性.随后,许多党委机关报也提出了可读性的办报要求.这是党委机关报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宣传艺术的一个进步,其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在从事党委机关报的同志中,有的年青记者、编辑对本报可读性的认识,缺乏全面的理解.他们觉得报道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方针政策、进行思想教育、表彰先进典型等等,严肃有余,枯燥无味,有碍本报的可读性;而认为应该像其他报纸那样,大力加强社会生活、文化体育、道德伦理方面的报道,才能使党委机关报增强可读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对他们视为有碍本报可读性的报道,显得不够热情,并缺乏钻研精神.诚然,这些同志想增强本报可读性的愿望是好的,甚至是很迫切的,但也确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报纸可读性的问题,尤其是正确认识党委机关报可读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高政府期刊可读性刍议刘志强近年来,政府机关刊物的办刊水平不断提高,其影响不断扩大,在各种刊物中占了一席重要地位。但是,客观地说。政府期刊的可读性还不甚高。有的读者用"严肃有余。活泼不够"来评价。对此,笔者就此作些议论,请批评指正。一、政府期刊必须提...  相似文献   

12.
可读性是任何一本期刊的一个基本追求。不可读,期刊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党刊,这个颇为特殊的期刊领域,在这个问题上做得还不能说是尽如人意。2003年全国治理报刊散滥以后,各省仅留下了一份省级党刊,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可读性”问题,地方党刊如何承担得起肩上越来越重的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军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军内发行的期刊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可读性上.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期刊定位相对狭窄,远离实际.脱离读者;有的期刊平庸的论文过多。选题重复陈旧、观点不新,缺乏时效性:还有的期刊装帧设计呆板,缺乏可读性。军内期刊如何克服类似的种种弊端.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X):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下的党刊可读性探微陆鹤鸣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与发育,越来越多的党刊顺应时代需求,离开财政支持和行政保护,面向社会办刊发行。这类党刊在市场经济涌的大潮中,面对众多的公开发行刊物和大量的内部期刊,不断丰富内容,着力革新版面,力争...  相似文献   

16.
仅仅几年前,在北京,办有星期刊、周末版的报纸还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今再看,未办星期刊、周末版,或者扩大版、月末版、月中版的报纸反倒是凤毛麟角,所剩无多了。放眼全国,外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这种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形成的前所未有的格局,被称作“周末版现象”。回首来路,最初的足迹显得格外清晰: ——1981年元月,中国青年报率先推出星期刊,至今11年。全国性报纸办星期刊、周末版,这是第一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随着我国报纸周末版、星期刊热的降温,又悄然兴起了一股“系列周刊”热。这种系列周刊,除有单独的刊名外,在内容上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一经问世,便受到读者的青睐。曾在国内率先创办星期刊的中国青年报,去年以来在淡化星期刊的基础上,又增办了《青春热线》、《经济蓝讯》、《社会周刊》  相似文献   

18.
谈谈农业科普期刊的可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科普期刊必须提高可读性如果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核心目标的话,那么,不断提高出版物的可读性,便是我们编辑行业孜孜以求的核心目标了。图书、报刊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人们利用它们来传播信息,进行宣传和教育。毫无疑问,编书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所出的书,能够为尽可能多的读者乐于和易于接受,以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这种读者对于书刊的乐于和易于接受的程度,便是书刊的可读性。农业科普期刊,是我国出版战线上的一支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轻骑兵。自它问世以来,已显示了它对传播现代文明,推进我国“四化”进程的巨大作  相似文献   

19.
讨论期刊可读性的意义 期刊起源于欧洲,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期刊的出现相对较晚,20世纪三十年代是我国期刊发展的一个高峰,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全国出版的期刊数超过3000种。建国后我国的期刊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到了“文革”时期却跌入一个深谷,1967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已不足30种。“文革”结束后,我国的期刊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竞争三大  相似文献   

20.
专业期刊,由于其特定的专业分工范围所限,读者面一般说来较窄,要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必须在提高可读性上下功夫。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专业期刊大多为部门或系统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不少编辑人员有意无意地当戒了“教科书”来编,以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自居,板着面孔,指手划脚,弄得许多期刊味同嚼蜡,甚至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