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王茂跃《档案形成若干提法异议——以<档案学概论>为例》一文进行了讨论,以档案学思维对"档案形成"相关概念与文字表述、"鉴定、立卷、归档"的工作对象进行了思考,认为在档案学研究范围内,有关"档案形成"的表述合理,涵义清晰且符合行业共识,"档案形成过程"和"档案形成规律"客观存在,"档案有意识形成理论"与"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3.
清初哲学家李塨"寓兵于农"思想形成与当初时代和其成长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清初哲学家李塨成长经历的介绍,进一步分析了其"寓兵于农"政治观念的形成及制定,让广大读者在对李塨历史政绩了解的基础上,也能够对清代文化的发展形成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档案形成在前   总被引:2,自引:17,他引:2  
本文通过人们认识到档案是社会记忆,是记忆工具的观点,对"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和反思.提出了"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认为档案是记忆工具,所以形成在前;档案之义形成在前,而文件之意形成在后;档案形成在前,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的复制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归纳了网络舆论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力图通过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舆论波"和"蝴蝶效应"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场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电子文件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形成与受控形成两种。"自然"与"受控"是相对于有没有档案管理功能参与其中而言的。自然形成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文件的创建与制作,形成的是"裸文件"。受控形成是指通过对电子文件实行捕获、集成、固化、登记、审计跟踪等功能发挥档案管理、控制作用。受控形成的电子文件是在"裸文件"基础之上集成了实现文件凭证价值的必要信息的复合文件。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思想的实质说明,只有受控形成的电子文件才能真正归档并作为档案单套保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明朝"旅游业"的盛行,然后从明朝"旅游业"的盛行下群体意识形成、交通、旅社、茶馆、戏院等行业得以发展、旅游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四大审美模式形成四个方面对明朝"旅游业"盛行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云 《国际新闻界》2013,(6):123-136
美国殖民地报业兴起的过程也是美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报业是形成一个公共领域的纽带,属于"公民社会"的范畴,推动了"公民社会"团体的成长。同时,报业的发展孕育了美国"公民社会"思想,形成了北美大陆想象的"公民共同体",并在实践中推动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向现实的"公民社会"过渡,并最终形成了美国"国家——公民社会"的社会结构。本文从殖民地报业的视角,用"公民社会"理论的两分法来分析美国"公民社会"兴起的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初景利教授的"两代学科馆员的形成背景与角色"的不同,对学科馆员的形成历史做了更明确的论证,同时,从建立自有文库、建立师生档案等几方面来讨论如何做好"第二代学科馆员".  相似文献   

11.
高校网络论坛(BBS)中的"舆论领袖"是大学生网民中的"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形成集传播的重要信息集合点.本研究在聚类分析得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以实证得方法,对"交大发展论坛"版面中的虚拟群体成员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舆论领袖",并对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建立了"虚拟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2.
对“档案形成在前说”两个基本观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一形成就是档案"和"档案记录着文件形成的全部过程"是档案形成在前说的两个基本观点.而这两个基本观点在"档案形成在前说"大前提下是不严谨和不成立的;一是"档案一形成就是档案"的观点存在着与其系列文章中的其它观点自相矛盾和档案形成标志不明确问题;二是"档案记录着文件形成的全部过程"的观点存在着对档案形成过程、记录过程、记录内容的错误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黑板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新闻知识》2008,38(3):64-66
许多新闻理论教科书上,都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论述。但是,对这一方针形成的实践基础,关于"全党办报"论述得较多,而关于"群众办报"形成的实践基础,就语焉不详了,甚至,"群众办报"的基本内涵也论述不甚清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历史的探  相似文献   

14.
颍河柳影:针对安徽怀远"健康档案"造假事件,通州市档案局《对安徽怀远县"虚假健康档案事件"的反思》一文中,提出了"重视对其内容的监管应成为档案行政监管的重点内容"的观点.也就是说,档案行政部门要对档案形成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监管,如果档案部门真能实现对档案形成时内容真实性的监管,那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档案行政部门对"档案形成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监管有法律依据吗?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该管不该管?管得了吗?怎样管?假如监管不力,档案行政部门承担应有的法律和行政责任吗?档案形成后,或者说,已移交档案室、档案馆的档案内容的真实性,档案行政部门该不该管、怎么管、有法律依据吗?  相似文献   

15.
"档案形成在前"理论促使档案管理回归本位."档案形成在前、档案管理在前"理念和档案管理与业务流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是"档案形成在前"理论在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对数字时代的基建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小平 《兰台世界》2006,(11):53-54
"三线建设"是我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经济建设.本文论述了"三线建设"的形成原因、实施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7.
任何话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的回应."信息"、"信息化"和"信息公开"这三个关键词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三十年可以作一个粗线条的侧面勾勒,而且可以表征"现代化"的不同层面."信息"这个关键词更新并丰富了新闻话语的内涵,重释了传媒的功能;传媒的"信息化"本质上是传媒新观念和新的运作方式的导入过程;传媒更应借"信息公开"之契机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梁启超档案拍卖事件和私有档案相关概念国外对私有档案的法律界定大致从所有权、形成领域、形成主体与档案内容相结合、与公共档案相对应四个角度出发,国内外对私有档案的学术定义也众说纷纭。至今为止,我国对私有档案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及了"个人所有的档案"一词,与"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档案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条文释义编写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认为,大数据对数字出版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表现在,它会促成数字出版"长尾效应"的形成:第一,它会深度开掘个性化数字出版产品而形成"产品长尾";第二,它会交叉关联无数小众群落而形成"受众长尾";第三,它会建成扁平化信息流通渠道而形成"渠道长尾"。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版的长尾效应,对引导和促进数字出版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舆论"作为名词来理解已经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共识,由此诞生了以之为基础的舆论功用观.但笔者认为,名词化的舆论是一种"既成的静止状态",是对"已经完成了的"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缺乏对"形成过程中"的舆论的涉及,舆论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社会各种思想和力量的竞争.所以,本文拟从舆论的形成的角度,对舆论功用进行研究,也就是研究舆论"动词化"下的舆论功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