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受到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够成熟,也最易随波逐流。一、高中生的从众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发生过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到城里买东西,老远看到一条长队,他以为是什么促销优惠,也就跟着去排队,结果排到自己时,才知道是排队上厕所,弄得自己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2.
活动背景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但由于中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加之自制能力较弱,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从众  相似文献   

3.
蔡锐 《考试周刊》2014,(19):156-156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少数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极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职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由于受到独特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处于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群体生活环境下,其从众心理较强。从众心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原因,尤其是消除大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探索应对如默认"潜规则"等典型的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顺利择业和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副作用,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众心理是中专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其通常表现为明显的"盲从性",盲目附合,盲目跟风、盲目模仿、盲目攀比,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环境,引导学生走向从众的积极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摆脱盲目从众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学生从众现象已然成为教育中的普遍现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都是从众现象的真实写照。对学生从众现象进行深层的剖析,可以对从众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有深入了解,并进一步为教育中积极应对从众现象提供参考和思路,从而合理运用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巧妙回避学生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冒永健 《班主任》2005,(11):30-31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身心发展尚不完善、知识和经验较为缺乏的小学生来说,消极作用是随处可见的.下面试对小学生的几种从众心理和行为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虹 《宁夏教育》2003,(4):22-22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像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1从众行为原因表现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在组织中个体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跟从他人的倾向,当个体发现自己与组织不一致或与组织中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从众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现象"是指在集体活动中,少数人的认识或行为不由自主地趋向于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因环境、器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常常与老师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往往容易导致某些消极因素的出现.通过对我校2006级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选课过程的走访及座谈,并发放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体育课选课过程中存在从众现象,并提出建议: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努力提高和强化班级凝聚力;切实注意班级舆论影响;加强对开设的体育项目的宣传;减少大学生选课过程的从众现象,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与工业题材相关的工人小说①因其联系着国家现代化的期待,曾经红极一时。因为这一时期的第二代工人作家都是来自基层工厂,有着丰富的工人生活体验,加上由于作家自身的阶级出身特殊性,对工人个个体生命的深刻体认和感同身受,使得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在集体歌唱时代主旋律的年代更具有个性化声音。隐含在短篇小说中“真从众”、“权宜从众”和“不从众”三种复杂的心理,其实也是暗藏了工人作家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和相对独立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5.
研究学生的从众心理,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是为了促进其有利因素的发展,改善和优化学生群体。 一、“从众心理”的含意、表现及其两重性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并使个人的意见符合社会团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的  相似文献   

16.
杨小波 《文教资料》2008,(30):175-176
从众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众行为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认真分析大学生消极从众的表现和成因,控制消极从众行为的发生,对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友庆 《天津教育》2002,(12):23-25
小学生的从众是指小学生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使自己在观念和行为上改变初衷,而向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会跟着其他同学干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甚至会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事发之后,他们也说不清为啥会跟在别人后面那样做。这便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当然,由于一些好学生的表率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模仿行为,从而促进了集体目标实现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可见,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应该在学校,特别是班集体教育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小学生从…  相似文献   

18.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可校园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事实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这种从众心理.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存在着从众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备课、授课与教学研讨中均有从众心理表现.通过分析,如果要摆脱千篇一律的从众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勇于质疑大胆创新,以求对未来物理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