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真实性同时包含着非真实性的问题。真正纯粹意义上的真实性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纪录片要实现其社会功能,践行"真善美"的记录原则,则必须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虽有碍客观记录的原则,却在一定程度的弥补了纪录片非真实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辩证的统一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岳晓东 《声屏世界》2014,(12):43-44
<正>纪录片中最引人注意的题材是日常生活。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艺术样式",已经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文艺的范畴,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基础,记录真实时空中的真人真事,这种记录为生活提供了一种多侧面的解读方式。无论是对生活的记录,还是对生活的理解,纪录片不但改变着个人作为个体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把全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纪录片拍摄的不断发展,"情景再现"的手法已经在我国纪录片创作中广泛应用起来,以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特色手法弥补了拍摄现场不足造成的情节"断点"或弥补了其情节单一、资料不足等缺点,活跃了原本单调、沉闷的记录空间,丰富了纪录片内容的同时还使观看者眼前一亮,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实,而"情景再现"手法的滥用很容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也就是说"情景再现"的失真与纪录片的"非虚构"产生了矛盾。通过探讨纪录片"情景再现"之真与失真,进而提出正确应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其在纪录片中发挥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冷凇 《视听纵横》2008,(2):21-24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伴随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际纪录片交流日趋火热,对纪录片"真实"概念的探索呈现出分化和论争的多元趋势。电视的"产品时代"和"多元融合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纯纪实类纪录片在未来会萎靡,但纪录片如果不鼓励新的样式突破,死命抱紧"真实"的稻草,注定会为其所害。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视产品化"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纪录片的创作风格也日益多样化。动画作为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视听手法,能否介入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值得探讨。动画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对于言说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而言是一定意义上"解构—颠覆—重构"的过程。在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动画纪录片的动画表现形式只是视听语言的一种手段,不会触及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主观与客观"是有关当代生活纪录片创作的一对哲学概念,是纪录片创作无法避开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着如何去创作生活纪录片,也决定着它最终呈现的效果。客观是纪录片的一种呈现风格,而主观痕迹也无处不在。主观纪实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纪实手法。对纪录片创作主客观边界的厘定是值得创作者反思的问题,记录者的主观干预不应逾越应有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韩飞  田维钢  刘倩 《当代传播》2021,(4):108-110
近年来的"大国工程"纪录片,建构和传播了现代化的中国形象,担当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本文着眼"大国工程"纪录片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勾连,以纪录片《大工告成》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性创造,为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举办的"央视纪录频道杯"征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征文活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这充分说明了全社会和全行业对纪录片的重视与期待。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握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方向,总结中国纪录片创作和经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发展的突飞猛进,长度在10分钟以下的微纪录片,在网络上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创作特点和运营体系。从"直播广州"微纪录片大赛几年来的参赛作品来看,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创作具有鲜明的"微时代"特征,包括更简短的篇幅、更多元的选题、更简洁的叙事以及更具个性的影像语言。  相似文献   

10.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鑫 《现代传播》2007,(4):123-125
一 电视纪录片的质的规定性,自然是"真实",也就是电视屏幕上"非虚构"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这一以真实为本质的影视艺术形式似乎天生缺乏市场属性.虽然国际上纪录片的商业化早已成气候,但中国的纪录片行业起步较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业界充斥着诸如"纪录片是不是商品?是否应该商业化运作?"之类的讨论.然而近几年来,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开始提速发展,从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标志性政策的出台,到后来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发布与落实,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现象级作品的成功,到2016年中国纪录片市场50多亿元收入,中国纪录片在"冷静"多时之后,走过"春天",迎来"盛夏".  相似文献   

13.
正拍纪录片绝不是为了自娱自乐,传播是它的主要目的。如何让纪录片做到最有效传播,地域特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纪录片获得不同文化背景受众认同扩大传播的法宝。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纪录片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地域特色与传播学的关系作分析和解读。一、受众是纪录片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是传播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受众的需求、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传播效果的"有无"和"大小"。传播说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真实有活力的影像载体,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从一诞生就受到好评。然而,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多元化"的需求,传统纪录片的单一表现已很难满足需求,而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方向和保持活力的努力方向。也  相似文献   

15.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直接说到,纪录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纪录片的美学的基本立足点处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完成着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表现的必然是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通过对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的展示来传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这就使纪录片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翔 《东南传播》2014,(3):50-53
在全球化格局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加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担当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而以西藏为题材的纪录片则是防止大家"误读"西藏和与"藏独"等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寻求我国藏区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超码的我》是一部具有强烈目的性的述行模式纪录片,导演摩根在不影响纪录片非虚构本质的前提下,巧妙运用"表演"行为,使影片实现了以言行事的述行效果,该纪录片不仅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也有效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和共鸣,实现了影片的目的性、传播性及其意义的有效诠释。  相似文献   

18.
"边缘"一词与"中心"相对,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指的是"沿边的部分"或"靠近界线的"。电视节目中的"边缘"纪录是指在大众纪录中偏离主流意识的一支,它沾染着精英文化的特质,是对非主流人群的观照。所以一直以来纪录片的研究学者都把记录那些从政治上看,弱势的、无权势的;从经济上看,落后的、不发达的;从文化上看,少数的、可以被忽略的纪录片称说"边缘"纪录片。我国的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  相似文献   

19.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进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的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制片人和DV爱好者,他们酷爱纪录片这片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然而近来事关"纪录片到底需不需要摆拍"的争论也是日益激烈,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解析,谈谈对纪录片的纪录与摆拍的再认识。对于电视纪录片,业界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是,"电  相似文献   

20.
陈海宁 《东南传播》2021,(3):138-139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用非虚构的影像作品展现真实力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生活停摆.疫情之下,作为"在场者"的纪录片,获得了格外的关注.近日,系列纪录片《艾若水在武汉》播出.该片真实记录武汉封城生活,白描武汉疫情中真实的人和事.主人公们的亲身经历反映出这个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闪光.类型纪录片为历史留存影像,展现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直击人心,激励奋进.真实的力量,这是类型纪录片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