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命题。在中国。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时,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  相似文献   

2.
一、自主学习的依据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启发式教学应成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很能体现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他对曾皙的引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启发式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6,(7A):16-16
西方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发问、学生答,其教学过程是始于教师的设问,而终于教师的结论,具有“以教论学”的特征。东方启发式教学则是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答题解难,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特征。回归东方是世界启发式教学在演进过程中实行自我扬弃的必然结果,追求孔子启发式教学所固有的学生主体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创造观等思想蕴涵是当代西方启发式教学发生转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提倡的主要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使用启发式则是个难题 ,要么是教师“启”而不“发” ,要么是觉得启发式费时费事 ,干脆灌还方便。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一方面强调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使用启发式的前提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 :一、依据学生的生活积累是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如讲《枣核》一课 ,问及“枣核”和对“游子思乡之情”这两者有什么联系的问题 ,学生就不甚理解。但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启发式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总之,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作为与“注入式”相互依存却又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从其始发的孔子时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沧桑,已演变成具有“课堂教学启导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且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的教学思想,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古老而又富有时代特征的命题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诸多教育家对启发式教学就颇有研究。从先秦教育家的著作中,特别是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察到启发式的成功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等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就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提出来的。在《学记》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论著中,包容了丰富多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许多理论至今仍然行之有效。例如:“善问者如攻…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中国是启发式教学的故乡。自从孔子提出“启发”的概念以来,古代教育家和近代西方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它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加以论述。现代教育中那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当代教育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被大家认可并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们和“启发式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与特点,进一步说明“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12.
目标教学是让全体学生掌握新知、巩固旧知的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以目标为先导,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操作法等,而启发式教学法则是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反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学生,不到学生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们,不到他们很想讲出来而又无法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们;给学生讲明一个…  相似文献   

13.
巧得很,位列“人类四圣贤”的释迦牟尼,耶酥基督、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教师。所不同的是,释迦牟尼和耶酥基督毕生向信徒播撒善念、传播福音,重在以情感人;苏格拉底和孔子则孜孜以求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求知、“爱智慧”的种子,重在以理服人。而且同佛祖和基督比起来,苏格拉底和孔子属于更严格意义上的教师。二者不仅才学出众且精通育人之术,能教且善教,堪称教育艺术大师,为后为人师者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教育财富。一、孔子与“启发式”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师之一。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学而不…  相似文献   

14.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实质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中“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其本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 :其一 ,“启发式”教学要选择最佳的施教期。所谓“愤、悱”。按朱熹的解释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答其辞” ,即学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处在这种“愤、悱”心理状态的学生 ,其大脑思维异常积极活跃 ,也亟须教师引导。如果教师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引导 ,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纵观《论语》,孔子施教,从来“不轻授”。“不轻授”体现在:适时施教、有限施教和“无言”之教等方面。“不轻授”与启发式相生相伴、相辅相成,为学生自求自得提供条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认识、实践和创造能力等,“不轻授”是孔子实现其培养完美人格教育宗旨的重要方式。历史上,大凡儒学教育等名家无不继承孔子“不轻授”的施教传统,“不轻授”对古代许多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均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作用。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也是沿着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造多于教师活动这一方向演进的。因此,“不轻授”的传统在现代亦得到了空前的弘扬。  相似文献   

17.
“问题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觉察、感悟、思考,这种方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进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论述“问题导入式”教学的关键是创设“问题”,并提出问题导入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杜剑影  王艳娟  赵彤 《考试周刊》2012,(77):171-17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的这一思想不断发展,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当今教育中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研究孔子的启发教育思想,有助于解决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当今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语·述而》记录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语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于启法式教学的表述。其中的教学思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尽力想弄懂而不得的程度不去开导学生,不到学生心里清楚却不能完美表达出来的程度不去启发学生。假如学生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你就不要再给学生举更多例子了。孔子这个言简意赅的论述,明确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