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访谈"作为一种电视语言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突然崛起,是中国电视专题片叙事语言结构的一次重大转换。遍查1993年以前的电视书籍,"访谈"一词尚杳无踪影。然而在此后的短短数年间,"访谈"却成为中国电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则术语。但是,"访谈"在使用上的广泛性和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能不说是近年来的电视实践所留下的一个理论空缺。  相似文献   

2.
民营电视产业是在民营经济政策和电视媒介政策的双重约束下发展的。我国民营经济政策的整体大环境一直不利于民营电视节目公司的成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制播分离"以来,我国的媒介政策环境逐步宽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民营电视产业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2010年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启动,中国电视产业被推向了风口浪尖,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各种电视节目热闹喧嚣,给电视界带来了诸多思考的空间。本文通过梳理2010年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重要会议综述等文献,试图整合中国电视业界及学界对电视实践的各种论述,以期描绘出2010年度中国电视研究总体状况的脉络图景。  相似文献   

4.
夏冰  韩笑 《新闻世界》2010,(8):179-180
2010年中国迎来了"三网融合"元年。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思索自身未来发展之道,北京台网络互动春晚是一次积极的探索,在节目整合、节目形态、与受众互动等方面都显示了对传统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这次有益的尝试启发了我们对未来电视娱乐节目图景的设想,即以创新为基石、以互动传播为动力、以多元节目营销与推广为助力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伟 《新闻实践》2013,(12):39-40,41
核心阅读:从2003年开始我国出现电视选秀这种崭新的节目形式,其后便迅速占领了各大频道周末的黄金时段,成为最为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经历了"七年之痒"后,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以"正能量"而逆势取胜,再造了选秀节目的声望,似乎给后选秀时代的电视节目提供了一条突破重围的路径。2013年,第二季节目更是强势起步,带来了无人可及的"中国好收视"、"中国好影响"。为什么一档音乐节目会有如此之大的社会价值?在全媒体时代、大数据趋势下,或许打通电视和互联网的一种解读,是其中的要义之一。  相似文献   

6.
“策神”汪涵的主持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成功2004年,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也正是这样的一个重大改革,揭开了湖南卫视收视率创新高的序幕。尤其是2009年湖南卫视全年收视率位居全国第二,创下新高。  相似文献   

7.
李雅丽 《新闻传播》2010,(3):107-107
随着电视传媒数字化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也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了复杂的创作编导型时代。这种"转型"引发的不仅是电视编辑业务程序的一次变化,也是业务观念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8.
目前,电视媒体虽然仍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大传媒平台,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已使电视受众产生分流。新华社推出的"新华电视"等一系列动作,对地方电视媒体受众又再次进行分流。在渠道和内容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地方电视台只有以人才为本,从多方面迅速提高电视从业人员的素养,才能适应变化的格局,在竞争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贸组织的加入,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经济的魅力和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作为解读经济现象,引导生活消费的电视经济类节目必将成为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媒体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帮助电视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正视自身的劣势,及时抓住机遇、有效规避风险,而且也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电视媒体要获得长远的发展,战略管  相似文献   

11.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高长力 《传媒》2017,(22):30-31
过去卫视的黄金时段都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垄断,但这两年包括收视排名前五的卫视都开始在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且收视率很高,有些纪录片甚至获得比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还要好的收视成绩。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电视的结构和基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彭昆 《新闻窗》2012,(2):76-76
中国电视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内容观念不断转变的历史。虽然在中国,电视媒体一直扮演着政府"喉舌"的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的身份没有改变过,但是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定位也在不断变化,由1978年以前的意识形态"宣传品"为主导阶段,到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作品"为主导阶段,直到现在的"产品"为主导阶段。  相似文献   

14.
陈亚栋 《新闻三昧》2004,(12):52-54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一代人接触的主要媒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电视逐渐成为第一大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迅速成长,使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已经来临的数字化时代,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指出,“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开始,作为一种全新概念,互联网电视逐渐受到关注和热捧。今年5月底,Google TV的高调亮相,再一次让互联网电视成为关注热点——这个集合了产业链上各大巨头:谷歌、英特尔、索尼、罗技、百思买的计划,不但构架出了现实版的"三网合一",而且无论对生产硬件的家电行业还是提供内容的传统电视业,都可能带来颠覆性的盈利模式改变。互联网电视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巨大,但目前中国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却面临着两难局面。如何避免新兴行业的"监管死",GoogleTV的诞生,也许能给中国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陕西电视台选送的电视系列直播报道《决战"109"》荣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件充分展示电视媒体理性直播的佳作,是一次建立在重大主题基础上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形态的科学运用,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这部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田甜  秦茜 《新闻世界》2013,(8):40-41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节目类型,以上海东方卫视在1993年创办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电视访谈类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九年的历程,在这十几年当中,各类电视访谈节目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个省级电视台开办,而节目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例,分析自2002年开办至今,该节目为适应受众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改版,概括近十年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从第一次参加奥运到举办奥运.56年整整时间,中国无论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电视领域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理论:真实性辨析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几十年间,关于纪录片中能否"表现",怎样"表现",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既然无法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分出高下,学术界逐步开始在如何使用、利用它上实现妥协。特别是"表现"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剧了这一倾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付海明 《声屏世界》2016,(7):146-146
"讲好中国故事"一直饱受热议,将其放之于中国电视产业发展,同样成为创新与改革的焦点。纵览CCTV-3综艺频道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形成和发展文娱并重的优秀原创电视综艺节目,是其得到持久性关注和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