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对报纸进行编写的过程中,对读者的心理进行研究是报纸编辑人员的必要工作,在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的基础上来建立读者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读者对报纸的订阅量,满足读者对报纸的需求。在对报纸进行编写的时候,按照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相关的因素,报纸编辑要对读者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分类进行不同内容的编写,再了解不同年龄、职业的读者对报纸内容的需求,进而使报纸的编写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行业中,读者心理是编辑工作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以读者心理为基础来建立和完善读者意识,是报纸编辑追求报纸发行量与读者满意度"双赢"的制胜法宝。在具体编辑工作中,报纸编辑首先要准确定位报纸读者,了解读者心理特点;其次要满足读者心理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读者意识。在多角度完善编辑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报纸编辑的职业效能感。  相似文献   

3.
报纸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广大读者,报纸特定的依靠对象是广大作者(通讯员队伍)。报纸所起的宣传作用,首先直接产生在读者身上。报纸如果没有读者,它的一切宣传都将落空,报纸本身也不可能生存发展。因此,只有认真研究读者的需求,熟悉和掌握实情,然后“量体裁衣”,才能“适销对路”,收到好的宣传效果,发挥报纸应有的舆论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1年5月,武汉晚报根据读者市场的变化及市民的实际需求,在原有新闻热线基础上,搭建了读者服务平台,致力于为读者市民提供可靠的、有保障的各类居家生活服务,并将这一创举延伸进武汉各大社区,提供"贴身式"的周到有效服务。武汉晚报新闻热线成功"升级"为多功能读者服务平台,是武汉晚报在媒体发展新格局与新态势下不断思考让报纸品牌拓展与增值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它的着力点是让报纸品牌增值,形成报纸品牌的"聚合"效应,进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最终形成报纸不可替代的独家特色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范秀珍 《青年记者》2010,(18):70-71
新闻评论在报纸版面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报纸面临着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如何吸引读者眼球以及培养自己的忠实读者?综观当今的各大都市类报纸,新闻报道"以受众为中心"已经是平常事,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报纸的评论也逐渐体现出贴近受众的特点,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为例,剖析它的评论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行业中,报纸编辑应该充分重视读者心理。读者意识的建立和完善要以读者心理为基础。在具体工作中,报纸编辑首先要对读者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读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其次,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在开展编辑工作时应该多角度的进行,并使报纸编辑的职业效能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报纸只有满足读者的某种需要,读者才愿意订它、买它、读它,办报人的目的也才有可能达到。报纸尽管有性质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但满足读者需要这一点,应该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8.
重视读者的感受已成为我国报纸的普遍做法,报纸读者意识增强在版面上最鲜明的体现是重视报纸的易读性。笔者试图从报纸版面设计的创新化、独特化、专业化等角度,解析在版面设计中要时刻关照读者的阅读感受,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9.
陈英 《新闻窗》2009,(2):87-88
随着媒介产业的发展,在新的传播秩序下,传媒行业彻底转向了买方市场。强调读者意识、强调“心中有读者、眼中有市场”。这无一不是将读者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巩固读者与报纸间的感情,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信赖及好感,是报纸进行读者关系经营的方向与核心。  相似文献   

10.
张兴  胡涛 《新闻窗》2010,(5):12-14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必须树立强烈的读者意识。这是几乎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知晓的道理,但要使读者意识成为一种自觉与本能,却并非易事。有句俗话说:“说得轻巧,吃棵灯草”,看似容易的事往往做起来很难。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报纸上充斥着大量缺乏读者意识的稿件。  相似文献   

11.
最近由美国西北大学读调查协会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的读阅读习惯调查表明:报纸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失去年轻读。另据芝加哥大学的调查,美国报纸读的人数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在20世纪70年代,将近70%的美国人每天读报纸到2000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了40%。据此计算,美国最后一位报纸读将在2043年消失。报纸越来越多地接近老年读——但这样的结局使报纸无法与获得广告收入所需要的人群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2.
时事报道是地方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第四媒体”——网络新闻对报纸形成了有力的挑战,对时事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提高时事的可读性,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这可是摆在时事编辑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代的变化,报纸自身的局限,都需要我们在为读者选择信息时,不仅要强调可读性,而且要具有易读性、必读性,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版面上,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3.
读者意识是编辑的一种职业意识。将读者意识渗透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关注主流读者、满足读者需求、重视读者参与反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和组织工作,才能真正把报纸办到读者的心坎上。  相似文献   

14.
辜晓进 《新闻记者》2002,(10):60-62
访问美国报纸,明显一个感觉就是编辑部的工作很多是为读者切身需要设计的,反映到报纸上就是为读者服务落到了实处.这从报纸的"导读"、"更正"、气象服务、员工联系渠道、多版本发行等方面均可体验到.  相似文献   

15.
要聚拢报纸的人气,首先是可读性强。要让一张报纸"可读性强",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读者认可的"可读性"应该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整合:内容"共鸣"  相似文献   

16.
谭宝全 《新闻记者》2003,(12):53-53
报纸的读书版可谓新书与出版社的窗口,是联系读者与新书、作者及出版社的纽带。虽这块读者的园地在一般每周才露面一次,仍深受广大书刊爱好者的欢迎。尽管中央及地方级的不少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已陆续销声匿迹,但报纸的读书版却能历经数年坚持下来,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报纸的专刊注重了新闻性,才得以使其“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业的竞争出现"白热化"的态势,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之间、同类媒体之间展开一场场围绕着"读者群"的争夺战。在这场"读者群"的争夺战中,晚报只有以读者为先,打好"读者牌"才能扭转颓势,走出寒冬。  相似文献   

18.
如何了解、掌握读者对报纸的需求,让报纸牢牢地吸引读者?开展读者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工作方法,也是较好的途径。 《人民长江报》是一张面对长江流域19个省市的水利行业报,由于地域十分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对实情“吃不透”,对读者的需求、兴趣摸不准,主观臆断,或者按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定位,对不断变化的社  相似文献   

19.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郑健 《军事记者》2003,(10):24-25
所谓报纸与读者的需求互动,一方面指报纸应根据读者的需求,把握、调整新闻宣传,读者需要什么内容,就宣传什么内容,喜欢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而不是脱离读者,从主观愿望出发,搞一厢情愿;另一方面指报纸要通过新闻宣传,对读者发挥好舆论影响和引导作用,甚至吸引读者参与其中,提升读者的认识,从而达到团结、教育、激励读者的目的。互动才能夯实报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报纸宣传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办报的目的从来都是服务读者、影响读者,而不是为办报而办报。党委机关报更是如此。要服务和影响,就必须注重读者这个对象。对此,毛泽东同志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