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行广播,顾名思义,是一种在移动中传播的广播媒体,它是近年来国内广播业界推出的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目前,黑龙江、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先后推出随行广播业务,其他省市也开始尝试这项业务,随行广播大有燎原之势。随行广播受益于旅游业的启发,它的出现是广播潜力不断释放、服务属性不断扩张的结果,是一种与传统广播截然不同的、小众的、点对点的"窄播"。  相似文献   

2.
李应宏  朱骐 《新闻窗》2012,(2):67-69
2005年以来,合肥、上海、辽宁、北京等地电台相继开播了故事广播。这种以播讲小说、评书和各类故事为主的专业广播频率,适应了信息多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内容由"广播"向"窄播"衍化等发展趋势,满足了许多爱听广播、喜欢故事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3.
张妍 《东南传播》2010,(5):143-145
广播语言是广播媒体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广播媒体传播者要善传会用的主要工具。广播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出广播语言尤其是描述性广播语言时,处理好"情"与"景"的表达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在播音前辈总结的"情景再现"表达理论基础上,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神州纪行》节目的语言表达为例,探索广播语言"情"与"景"表达更为多元的手段和方法,以期提高广播语言魅力、获取良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黎楠 《声屏世界》2010,(7):23-23
在多媒体竞争的今天,广播是唯一能够"解放"受众眼球的媒体,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彰显了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传播优势。无论媒体形态怎样渗透与融合,认真分析广播的传播特性,坚持按广播的规律办广播是广播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5.
徐军 《新闻世界》2010,(6):162-163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是广播传播形态的一次变革。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为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台网联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播网站也只有积极依托"台网联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作金 《新闻通讯》2014,(11):56-57
所谓电子媒体,就是以电子设备为介质的信息传播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快捷、可以随时更新即时内容。基于新传播工具和技术,传播范围广,受众命中率高(利于窄众传播),交互性强,个人作为传播者的作用加大,整合了除人际传播外的其他传播类型。"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跨媒体""多媒体"逐步衍生而成。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网络等电子媒体,的确存在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对报业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7.
郎立壮 《中国广播》2014,(12):79-80
广播直播体育赛事要有自己的特色。广播直播方案应适当"留白",为主持人现场发挥留下余地。导播已经成为当代广播的重要角色,直播中导播须担当"大任",成为直播总指挥。广播的移动性、互动性、个性化使其与新媒体有天生的"缘分",广播的直播应充分融合新媒体,实现多点传播。  相似文献   

8.
李立军 《中国广播》2014,(11):59-61,74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受灾严重的日本许多市、镇政府相继开设应急广播——临时灾害广播,总数达29家。始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临时灾害广播制度被纳入《广播法》后,灾害信息传播的应急机制更趋完善。"东日本大地震"后开设的临时灾害广播分为新设和由社区广播临时转过来两种,开设及运营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部门灵活应对、健全法律体系和制度机制、相关各方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关系,是临时灾害广播顺利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本学 《新闻窗》2010,(6):121-122
报纸是单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电视则是通过"听"和"视觉"的感观综合让人们得到享受。相对于这两种传播形式而言,广播似乎略处劣势。这就要求广播语言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10.
马良 《青年记者》2010,(11):56-57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前不久做客人民网传媒沙龙时,强调报纸要向广播和电视学习。因为广播电视是24小时的连续传播,新闻一旦发生,就可以及时地向听众、观众进行播报;而报纸只能一天出版一期,再好的新闻也只能"明天再说"。尹明华认为,这就是今天广播和电视活得还算不错,而报纸却越来越艰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佟卉 《大观周刊》2011,(42):40-40
现场连线报道已成为当下广播新闻重要的报道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广播上的自身优势,强化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满足受众在较高层面上的期望值、探求欲,并充分发挥了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使广播新闻报道极具感染力与吸引力,极大地提升了广播新闻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广播属于"听觉艺术",这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因为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语言、音响、音效等,是声音的不同表现样态。声音是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来完成接收的。优秀的广播节目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享受。广播自然属于"听觉艺术"。然而,笔者以为,除此以外,广播节目还应属于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人体各种感官感受在内的"感官艺术"。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10,(10):61-64
新媒体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广播文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内容建设,本文从广播文艺自身的特性、受众的需求、传播观念存在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之路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杜军 《新闻传播》2010,(2):88-88
作为非视觉传媒,广播在众多传媒中曾经被一度认为是"弱势媒体"。但近些年在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竞争需要的改革中,广播愈加"窄播"化,专业频率的划分、专业节目的分工,乃至节目、频率人性化的制作,广播逐渐被人们当做了生活中的“斑马线”和“寒暑表”——与人们同行.须臾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广播,节目的来源单一,除了自办节目、广播内部交流节目,就是一些制作好的诸如歌曲、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广播节目的传播手段单一,就是通过广播靠声音传播的方式,鉴于广播传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性,有人把广播称作“耳朵媒体”或“盲媒体”,而如今,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愈加多元化,广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融媒体时代。这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董清 《视听界》2014,(6):102-103
一、传播力就是生命力:做"好看、有用"的新闻当下的媒体竞争,其实是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表征之下的传播力的竞争,没有传播力,媒体就没有生命力。传播力何在?12年的电视采编、3年的报纸和新媒体融合采编实践,笔者体会到:电视、广播、报纸,好看(听)、有用必不可少。好看(听)体现在形式上。电视画面有表现力、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同期声采访真实、生动、准确,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宋青 《中国广播》2014,(12):17-22
美国广播音频市场秉承"数字优先"战略,在广播融合方面呈现六大趋势:广播移动应用广受欢迎;借力数字媒体进行多平台分发;车载界面系统引发白热化竞争;数据分析技术盘活音频节目制作与传播;广播市场资本运作硝烟四起;积极打造新媒体品牌、沿袭主品牌背书。  相似文献   

20.
窦钢洪 《东南传播》2010,(10):128-13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已经展现出"强势媒体"的势头,广播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不过,广播线性的、听觉文本的传播属性却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发挥出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南平广播电台对"6·14"延平山体滑坡的报道为例,着重探讨地方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