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娟 《东南传播》2012,(9):119-122
大学生群体是新兴媒介的高接触者,也是未来媒介的主体受众。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认知度较高、需求度高,但使用率低。同时,立足大学生手机电视用户的开发问题,探索新兴媒介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需求的方法,旨在为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日益兴起,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介形式多样。不同媒介形式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受众的使用方式与习惯,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以大学生本科生为例,从媒介使用时间、频率、途径和影响等方面对大学本科生群体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大学生的这一群体特征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探索大学生媒介使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内涵及现实表现形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公正认知、态度及社会权利表达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表现最不公正的领域依次是"言论表达"、"民主选举"、"财富分配"和"职业选择",而法律和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认知程度、态度偏向和社会权利表达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情感态度偏向对社会权利表达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公正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宋祎凡 《今传媒》2012,(10):45-47
为了从更为宏观的视野中观察当下大学生群体关于阅读产品的使用与消费情况,我们的调查首先涉及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八种媒介形式的使用情况。根据受访大学生在"过去一个月平均每天"接触不同媒介的时长,我们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八种媒介的被接触状况分为"强接触型"(互联网)、"一般接触型"(图书与CD/MP3)以及"弱接触型"(期刊、电视、广播与报纸)三种类型。在大学生的日常媒介生活中,虽然对于图书的接触仅次于互联网,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对互联网的超强依赖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媒介接触活动的基本生态面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公共危机中传媒对受众的心理引导,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对灾区受众媒介接触及对媒介的心理反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各有优势,互补互动;从受众对媒介的心理反应看,受众的需要、情绪、认知、评价等心理特征和媒介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上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手机和网络这样互动性更强,信息发布和反馈更及时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本文在对大学生的新闻接触使用状况的凋查基础上展开研究,分析大学生新闻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以及这一群体在新闻传播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偏向。并就建构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甘彩霞 《今传媒》2010,(1):96-98
在新疆地区,伴随着大学生群体对媒体接触与应用愈加广泛,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亦愈加深远,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除了调查新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以外,亦希望借助已有研究比较东西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周丽娟 《新闻世界》2009,(9):109-110
本文旨在掌握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情况以及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丰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资料,为在高校中开展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大学生在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的人口特征、媒介接触和使用状况、认知状况、态度以及情感状况、评价状况等,以了解阅兵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于2005年,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三峡大学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将大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媒介接触分为三个部分,即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基本状况、使用的内容状况和使用的服务与安全意识,调查问卷是从接触和使用媒介、认识理解媒介、评估媒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的.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主要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377份,缺损123份.  相似文献   

11.
陈志勇 《新闻战线》2015,(5):157-158
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媒体接触范围广,接触频率高,从而导致与媒介互动的频率也加快。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大的依赖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思考及判断。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互动以及媒介信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成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旧媒体、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媒体消费者。而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信息传  相似文献   

12.
刘杰  陈燕 《新闻世界》2012,(8):192-194
微博已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尤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以微博为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网络难以避免的虚拟性和复杂性,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武汉市5所高校5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参与情况、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评估批判能力四个方面,调查和探讨了武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媒介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社会接触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需要从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在日常生活、媒介使用习惯及方式等方面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受众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以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微信受众群体微信使用时长、需求动机、满足及依赖程度等层面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与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微信接触与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极为迫切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公正的理论内涵及现实形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上海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公正认知、态度及社会权利表达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表现最为不公正的领域依次是“言论表达”、“民主选举”、“财富分配”和“职业选择”,而法律和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认知程度、态度偏向和社会权利表达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情感态度偏向对社会权利表达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公正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东西部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行为、媒介使用目的、媒介认知水平以及媒介参与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龚奕洁  冯伟  王宇  张琨 《东南传播》2011,(8):117-119
大学生尽管还不是媒介的主体接收对象,但无疑是媒介的高接触者,而且是未来的媒介主体受众。对于媒体来说,谁能把握住大学生受众市场,谁就能保证自己将来的发展。西安地区有五十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调查针对西安地区在校本科大学生,宏观把握其对纸质报刊的阅读情况,以此分析纸质媒介在西安大学生市场的潜力,为媒体对大...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兴起,大众传播范式转换,给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与以往任何时代不同,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媒介活动,以传播主体的姿态活跃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如何分析、理解、甄别信息,如何利用媒介自我发展,协作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当下媒介素养教育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本文以安徽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安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时代河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红强 《今传媒》2011,(6):38-40
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介信息先天"把关"不足,后天监控缺位,以至网络舆情、网络道德、网络有害信息、网络不良舆论导向等问题突出。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河南省8所高校1000余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认知能力、媒介分析能力、媒介信息评估能力、媒介使用参与能力5个方面,调查获得了河南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