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极为迫切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公正的理论内涵及现实形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上海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公正认知、态度及社会权利表达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表现最为不公正的领域依次是“言论表达”、“民主选举”、“财富分配”和“职业选择”,而法律和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认知程度、态度偏向和社会权利表达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情感态度偏向对社会权利表达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公正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宋娟 《东南传播》2012,(9):119-122
大学生群体是新兴媒介的高接触者,也是未来媒介的主体受众。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认知度较高、需求度高,但使用率低。同时,立足大学生手机电视用户的开发问题,探索新兴媒介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需求的方法,旨在为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媒介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社会接触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的;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需要从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媒介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始终面临两类问题:态度与行为存在双向因果、本土的人口与社会结构意义被低估。本研究针对传统官方媒体、专业化商业媒体、自媒体,考察媒介信任和媒介选择之间的多维逻辑链条,并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交互分析,揭示三类媒介的用户面貌及其结构性偏向中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三类媒介呈现出“类差序格局”,媒介经验的惯习对个体选择影响深远,信息冲突情境下用户自我效能感更加凸显,不同内容类型之间出现了信任分化;年龄与文化程度、城市线级与个人收入两组变量交互,是用户分群逻辑中的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5.
刘志  胡正文 《东南传播》2021,(11):29-32
社交媒体正在重塑社会政治形态,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交媒体介入到社会和政治事务,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形态重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合台湾"九合一"选举及"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情,发现台湾青年作为近年台湾社会运动和政治选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其媒介接触行为与政治认知、资讯获取与行动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对台湾政局演变及两岸关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效果假说预言了人们在评估大众传播效果时会过分估计媒介对他人的影响比自身大,而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性特征,新闻媒体对其的报道能引起广泛的影响与关注。本文沿用第三人效果的研究思路,以215个调查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道的第三人效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报道存在第三人认知偏差,社会距离、个人卷入程度影响第三人认知效果,性别和媒体关注度是影响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7.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何可欣 《东南传播》2021,(10):127-130
我国老龄化趋势显著,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由于个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媒介接触经验等,成为数字反哺的主要对象.而银发群体自身的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生理条件具有特殊性,给数字反哺加大难度.研究数字反哺现象可以借鉴社会学习理论,从自我效应、交互决定理论和观察学习三方面分析银发群体在使用智能技术时的不同困境:自我认知上出现无力和恐惧感、环境感知上出现被边缘化现象,这些认知和感知共同影响着银发群体的学习行为.此外,学习行为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子辈的媒介素养的不足都可能会降低反哺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网民的政治社会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logstic有序回归对媒介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官方媒介接触或置于制度性规范管控下的媒介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非官方媒介接触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就自媒体媒介接触对网民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而言,既存在积极影响又存在消极影响,而海外媒体接触与政治社会化程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会阻碍网民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鹏飞 《传媒》2018,(4):89-90
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传播更多依赖新兴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效用发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传播应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长时间并存的场景下,强调两者的配合.本文以营销界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支撑,结合社区传播理论和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状况,提出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社区"整合传播"的观点,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整合传播"模型,以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根据受众群体不同特征采用不同传播模式或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重"传播模式,或偏向于新兴媒体的"轻"传播模式,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东西部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行为、媒介使用目的、媒介认知水平以及媒介参与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12)
本研究以"Alpha Go对战李世石事件"为研究议题,综合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针对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垂直媒体以及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水平媒体进行第三级议程设置效果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媒体的第三级议程设置能够影响公众外显认知,但其作用机制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生产要素进行深度精细加工,建立属性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且水平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亦可以从第三级议程设置理论有关"联系"的观点中获得启发,由为公众设置"态度意见"转为设置"思维逻辑",培养公众理性客观的思考问题方式,并结合水平媒体的中介化作用,实现新闻报道主体思想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对其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媒体更易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评价,媒体报道量影响事件的知晓度;当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充分,媒体关注度低于用户关注度时,人际渠道和自媒体的使用率会上升,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题结构会出现不对称,导致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因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志勇 《新闻战线》2015,(5):157-158
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媒体接触范围广,接触频率高,从而导致与媒介互动的频率也加快。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大的依赖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思考及判断。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互动以及媒介信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成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旧媒体、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媒体消费者。而这种情况不仅改变了信息传  相似文献   

18.
本应成为社会骄子的"女博士"群体在媒介的符号学建构和过度阐释下成了一个为世人边缘的"神话"场域。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巴特的"神话"理论和桑塔格的"过度阐释"理论证明了媒介以符码为工具异化"女博士"群体,并在整个社会偏向的驱使下成为边缘化"女博士"群体的幕后推手。解构媒体强加的"神话"场域,校正社会对于"女博士"群体的狭隘偏见,不仅依赖于媒介的修正,更需要"女博士"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对上海大学大学生的手机报认知态度和使用行为有一个全景式认识,从而能够较详尽地把握受众认知、使用手机报的态度和动机,探求和发现大学生受众在媒介需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对其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媒体更易促使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消极评价,媒体报道量影响事件的知晓度;当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充分,媒体关注度低于用户关注度时,人际渠道和自媒体的使用率会上升,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议题结构会出现不对称,导致对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因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传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