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斯茹 《新闻界》2013,(15):36-38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而言,中华民族中那些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通过解说语言的传播得以传承。解说员在用气发声、行腔走调、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把握,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多样的美学风格。本文从昂扬洒脱的雄浑风格、含蓄典雅的婉约风格和清新流动的平实风格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进行直观审视和价值判断。从纪录片题材类型的角度讲,审美特质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判断确定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纪录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突出表现的美感特征,是对这种题材类型纪录片美感性质的提炼和概括。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其审美特质也有所不同。一、人文纪录片的审美特质人文纪录片侧重于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展现人类、民族群体的尊严、价值、命运。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绸  相似文献   

3.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影视配音工作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探讨了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阐释了纪录片解说者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并对电视纪录片的解说形式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5.
徐文静  王亚 《新闻窗》2014,(3):81-82
一,作为纪录片电影导演的贾樟柯 “中国纪录片人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品格,探索时代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拍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领域。”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中国荧幕,呈现给广大观众以真正的视觉盛宴,“为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理性思索的清风。”  相似文献   

6.
温细鎚 《现代传播》2016,(4):109-112
文献纪录片以重大革命历史、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人文历史为传统关注对象,问世至今已先后跨越"形象化政论""新纪录电影"和"新媒体时代"三个审美转型期。围绕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两个修辞维度,各审美阶段的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观念、题材领域、叙事手法等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7.
乔延  王金礼 《新闻前哨》2022,(23):24-26
近年来,本土文化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它们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载体,还是对内建构集体身份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美术里的中国》作为优秀的本土文化电视纪录片节目,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其节目策划以作品为中心、以故事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声像布置则以作品和人物的互文、实景和动画的融合、音效和解说的配合为主,让观众获得极具文化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有效促进作品背后文化内涵、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邱秀聪 《新闻世界》2011,(7):241-242
近年来,展现历史风貌和表现传统文化的人文纪录片在中国兴起,这是历史文化传承需求与电视观众心理诉求相互催化产生的结果。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只是简单重现历史,而是把传承已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展现给观众,同时把人文情怀和时代元素融入其中,打破时空限制,起到了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内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以其独特的知识性、纪实性、思考性、审美性,再现时代发展的脉络,是集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军事、宗教、哲学、民俗、环境为一体的文化形式. 纪录片本身的优势为其发挥教育功能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发挥纪录片的教育功能有其必然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对纪录片(Documentary)这个词的提出者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我们应该充满敬意,这个词体现了这种艺术样式的永恒魅力.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因为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而明天的历史正孕育着未来的文化. 对纪录片类型的划分,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与评定方式.美国学者巴巴须和泰勒将纪录片类型分为“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自省式纪录片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于倩  洪宏 《记者摇篮》2006,(11):29-30
新闻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新的文体形式。”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从发轫到勃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与风格,纵观近几年来《大拉练》、《兵者》、《腊梅花儿开》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再浅显地向受众传达某种政治性意念,不再向人们灌输某种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走进军人现实生活,在橄榄绿的方阵中体现其人生,自然展示其心灵,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体悟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2.
王俊 《新闻世界》2009,(9):53-53
《探索·发现》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片栏目。作为央视力推的一个曰播纪录片栏目,它正试图通过娱乐化纪录片的方式,把知识娱乐化,把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解说方式呈现给观众,利用所有可能的电视手段进行表现。比如用扮演的手法重现历史,加之人物访谈、动画特技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姚伟 《现代视听》2013,(5):17-21
文章联系社会文化语境与电影创作观念,从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时代特征与审美追求两个层面,在影像语言、审美价值、文化传播、社会功能四个维度上对新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优秀纪录片作品风格特征进行了一次简要梳理,重点剖析了新世纪纪录片在主题、画面、声音、结构等造型方面的具体风格表现,并论述了风格与中国社会、国际形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吕鹏 《现代视听》2012,(5):10-13
本文以《开放年代:中国入世十年记》为例,探讨了主旋律纪录片与观众接受、评析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并对主旋律纪录片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反思。文章认为,虽然重大题材主旋律纪录片有其生存的特殊环境和行政资源,但从长远来看,也只有对主旋律纪录片进行包括叙事、结构、视角以及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构,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颖 《今传媒》2014,(5):130-132,144
在影视作品中,解说通常是指以旁白的形式对于影视作品所表现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从创作上来看,解说的创作是在电影、电视的文本和影像创作之后,并长期处于第三度创作和"画外之音"的从属地位,但是解说仍然是影视创作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纪录片来说,解说在纪录片的影片表现力方面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分别从纪录片的定义、历史以及纪录片影视艺术特点的角度分析了解说是纪录片表现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然后对近年来纪录片创作中的新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些创作中变化对纪录片解说创作的影响,以及未来纪录片中解说地位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画面+解说"模式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流,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画面和解说两个表现元素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只是画面的改变更明显,而解说的改变则相当隐秘。纪录片解说词从直接的宣教到隐秘化的规训,解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历史发展的梳理来找到解说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金丽娜 《新闻爱好者》2010,(12):108-109
在当下大众文化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大量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元素以获得"收视率"。同时,纪录片创作者们在生存危机的考验下也不得不面临以"大众"的口味为创作方向标的尴尬境地。因此,中国电视纪录片"人文关怀精神"缺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9.
程文英 《青年记者》2012,(23):40-41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自2012年5月14日开播以来,即引发收视狂潮,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影片解说优雅、画面优美、剪辑流畅、配乐用心,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元素,展现了中国精致的美食和广阔疆域的美好风光,并且恰当地融入了人文元素,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20.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