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这本书,我对新闻的认识更深了.特别是书中的第七大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让重大事件变得有趣并且与受众息息相关,让我深以为然.依这个原则说来,新闻,就是有目的地讲故事.这个目的就是向人们提供理解世界所需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不光要重视采编和选题,还要注意从小处着眼,从细微之处贴近读者。结合我多年的新闻编辑工作经经验,我认为其中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所编的版面、稿子要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几年有不少读者反映,纸质媒体的一些版面、稿子让人看不懂,因而不愿看。因此,纸质媒体要发挥作用,必须避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从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至今已有12年,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其原因是自己有防假“八法”。坚守“雷池”法。陆定一同志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一直为新闻界所公认。这个“新近”和“事实”就是新闻的生命,也就是写新闻的准则。如果说搞新闻工作有什么“雷池”的话。这就是“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我多年没出假报道,头一条办法就是坚守这个“雷池”,恪守真实的原则,宁可不写,也不写假报道。破私立公法。此话虽是老生常谈,各行通用,但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远比一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别行  相似文献   

4.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体悟出的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 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个原则曾使我受益匪浅。刚当记者时下  相似文献   

5.
田霞 《军事记者》2008,(9):58-58
《新闻编辑论》置于书桌时,我首先被书页上的几行字吸引:他们是新闻稿件的组织者,他们是新闻人才的扶植者,他们是为人作嫁衣的奉献者。当了多少年的编辑及处长,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好好思考过,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这就是作者以多年的记者生涯、编辑实践与对新闻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新闻的美感呢?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新闻的旨要特征就是真实性,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不能有一丁点儿虚假。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写作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就是用来表现出新闻的特点,提高新闻报道的事实价值,能让人们在获得新闻的同时获得美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感动,最终实现新闻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1979年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国新闻战线正本清源,我这名刚走上部队新闻岗位的新兵,从此记住了"新闻用事实说话"这个真理,使我在此后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初学新闻写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难以确定新闻标题的困难。有时正文写好了还没有把题目定下来,甚至临到交稿时标题仍未想好.为此,特望编辑同志能在《新闻与写作》里编写一些有关确定新闻标题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文章。四川省达县地区农科所吳名让吴名让同志: 你在信中谈到的情况,不仅在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中存在,就是对一些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  相似文献   

9.
人们总是把新闻作品当作“易碎品”。有没有让“易碎品”的新闻“延年益寿”的方法呢?通过近20年的新闻实践,我感到这个办法还是有的,其中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新闻中的化含量。因此,在新闻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努力提高新闻中的化含量,已经成为媒体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把握好价值取向。在有阶级的政党时期,就是要实现新闻和宣传的双重价值。这个问题,通过全国好新闻评选,我作了点研究。为什么有的新闻能够入选,有的新闻不能入选,有的新闻入选的档次很高,有的新闻档次上不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能否实现双重价值,实现双重价值的程度如何。在文艺上,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就是说根据题材的好坏来决定作品的好坏,否定了艺术构思和创造。那么在新闻上,我要提倡题材决定论。因为,新闻跟文艺不一样,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没有有价值的事实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发现题材这是很重要的一关,写好这个题材是第二关。发现题材就是发现这个新闻事实是否具有价值,写好这个  相似文献   

11.
娇妻和爱子经常喜欢伏案翻看我入伍20多年所获得的大大小小20多个证书,而我自己时常独自欣赏的却只有1个证书,那就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颁发的新闻函授结业证书。就是这张小小的结业证书,引领我这个新闻业余爱好走上了军事新闻之路。军报函授,你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从邮局取回今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便被其极富寓意的封面所吸引。翻开内页细读新闻界泰斗和名家们对新闻事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让我由衷地信服。特别是“写作”这个栏目,让我这个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受益匪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似文献   

13.
亲历和调查,让我在24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艰辛,也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就是要靠"亲历"和"调查"这两条腿跑出来,深下去.  相似文献   

14.
要有交代新闻来源的意识张敬安《新闻战线》展开这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让我们探讨一下交代新闻来源的作用和重要性。过去我们不怎么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我说的是真的,你就要相信,这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现在社会发展了,这个理由就更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在中国的形成、实践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毛泽东同志的新闻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同志的新闻理论中,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方仁 《传媒观察》2008,(2):17-19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真相。”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12月14日揭晓,柴静又凭借《山西:断臂治污》的报道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7.
报纸如何优化社会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新闻向来是市场化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的重要粮食,随着读者对社会新闻的口味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新闻的品种,让其成为优良品种。这里要谈的是优化社会新闻的必要性——用优化的社会新闻增强报纸厚度;优化社会新闻的方向——优化社会新闻就是要让社会新闻有用;优化社会新闻的方法——优化社会新闻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8.
概率论是一条非常有用而且简单易记的原则,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时政新闻,记者利用这个原则去"核对"新闻点时,把"最不可能发生"的点提炼出来,那么往往就是一条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9.
我对新闻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是连队的一名文书。在参加军报函授之前,我的指导老师就是报纸。学会读报,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新闻;善于读报,使我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个人特长;坚持读报,使我收获颇丰,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图片100多篇(幅),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4次立功。学会读报。让初学新闻写作的我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熟知的基本原则。可是为什么在报纸上,在广播电视里,失实报道、甚至造假新闻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采编人员总想让新闻“完美”起来,这对记者的确是很有诱惑力的。 今年7月初,从北京城里传来消息:我去年采写的消息《色力布亚镇村村飘扬五星红旗》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个喜讯对于我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可以说是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