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经过长期整治,新闻四假(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一定遏制,但在部分地区仍屡打不绝。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再出组合拳,从2011年11月10日起至12月底在全国组织开展严厉打击非法报刊专项行动,重点  相似文献   

2.
假记者探源     
今年8月,国家"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打假活动,查处了一批假记者,有效遏制了假记者猖獗的势头.近日得知,这项活动将延续到明年3月.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近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被依法逮捕.假记者的成因是什么?怎样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姝 《传媒》2007,(9):10-10
本刊讯(记者张姝) 为了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公众利益,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从8月初至10月15日在全国开展整治"四假"的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4.
昔日,假新闻往往是遮遮掩掩地潜行,人们不易发现。近几年,假新闻竟然大摇大摆地在报刊上登堂入室,从细节假、局部假发展到假人物、假事件、假结局,甚至通篇皆假。假新闻因其编得离奇好看,一时能为报刊招徕许多读者,但当它被戳穿,报刊在读者中便失去公信,有的还惹上官司,被告上法庭,徒增许多困扰。于是,  相似文献   

5.
《新疆新闻出版》2012,(3):20-21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开展打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新闻出版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初步治理。但是,社会上利用或假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利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打击真假记者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7.
自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评选"十大假新闻"(以下简称"十假"),评选的结果公布在次年1月的杂志上.本文试图探索在网络日益崛起的同时,网络假新闻是不是也水涨船高,"十假"是否易主到网络门下.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4,(9):20-22
正广东:充分利用举报渠道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广东是报刊大省、报刊强省,目前有报纸142种,期刊381种,驻粤记者站201个,新闻采编从业人员2万多人。因地理位置特殊,广东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明显,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的问题突出,新闻报刊面临的宣传舆论的斗争和反制形势十分严峻。加之广东的报刊由于摊子大、从业人员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少数报刊涉嫌买卖、出租刊号以及对外承包版面等,个别记者因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法律的严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份以来,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4.4万人次,收缴非法出版物69万余件,其中非法报纸期刊104种共6万余件,查处假报刊社、假编辑部5家,关闭非法新闻网站1家,取缔非法设立的记者站1个,行政处罚案件7起。  相似文献   

9.
在中宣部等九部门部署开展根治假新闻、惩治假记者、打击新闻敲诈的专项治理活动中.全国各新闻媒体自觉行动起来,拉开了整顿采编作风、杜绝以稿谋私、树立清风正气的活动帷幕。  相似文献   

10.
《’93十家报纸假新闻曝光》在《中国报纸月报》刊出后,全国各级报刊纷纷转载,也引起了新闻界内部的震动,有的报社将此文加上编者按,向全体编辑记者散发,提醒大家注意,杜绝假新闻。最近一期的《中国报纸月报》又开辟栏目,专门揭露假新闻,一时形成了假新闻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应该说这是件好事。 其实假新闻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了新闻那天,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东南传播》2014,(2):148-149
<正>总局将采取6项措施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记者2月16日从2014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针对2013年的新闻报刊违法违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采取6项措施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重点是全年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专项行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据了解,2013年,群众举报的新闻报刊领域违法违规案件共计345件,其中涉及中央报刊138件、地方报刊207件。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河南省的《南阳日报》“社会生活”列连续发表了一组由该报记者千里追踪采访而揭穿的“中国发现160岁寿星”假新闻的追踪报道,该报道后经《中华新闻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现代青年》等数十家报刊的转载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则曾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广泛转载的假新闻,经过我们辗转千里的追踪采访,最终弄清了它的真实面目.证明了它是一则20年后又卷土重来的假新闻。这条假新闻给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诸多的思考:新闻应该如何打假?尼江门核对安的经过1998年12月,我们注意到国内许多报刊纷纷开始转载一则消…  相似文献   

13.
许玮 《传媒》2005,(6):36-37
本刊讯(记者许玮)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依法取缔<中外法制>等60种非法期刊.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自去年以来第四次向全社会公布、曝光非法报刊名单.  相似文献   

14.
打假     
方仁 《传媒》2000,(2):1
市场上的假商品,令消费者深恶痛绝。 报刊上的假新闻,令广大读者十分反感。 去年,某些报刊上刊载的假新闻,其情节之离奇,故事之玄妙,使我们大开眼界。比如,郭小川的黄昏恋,茅威涛是茅以升的孙女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有根有据。实际上都是胡编乱造,天方夜谭。给当事人及家属亲友,造成严重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要闻     
正总局将采取6项措施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记者2月16日从2014年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针对2013年的新闻报刊违法违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采取6项措施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重点是全年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专项行动,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据了解,2013年,群众举报的新闻报刊领域违法违规案件共计345件,其中涉及中央报刊138件、地方报刊207件。群众举报案件中,涉及最多的是虚假失实报道,其次分别为报刊社广告违规、出租版面  相似文献   

16.
动态·资讯     
《新闻界》2004,(5)
全国报刊社记者站清理整顿停办注销642家根据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开展报刊社记者站清理整顿工作,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经过清理整顿,共停办和注销登记记者站642家,暂缓登记176家;查处撤销73家非法设立的记者站及其它以办事处、联络站、记者分站等名义开展活动的机构。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要继续把记者站清理整顿作为报刊治理督查工作的一个重点。坚决…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1994,(3)
新闻界也要打假编者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屡打不止,坑苦了广大消费者。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假党员案”、“假兵案”、“假公安案”。现在,这股假风正日渐向新闻界侵袭,新闻的真实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前些年,湖南某报刊发了一条“人肉包子”假新闻,四川某报刊...  相似文献   

18.
资讯     
《传媒》2006,(5)
管理新闻出版总署严厉查处境外报刊在我国非法出版新闻出版总署近日查处一起境外报刊在内地从事非法出版案件时发现,一家所谓的“中国国际记者协会”,完全模仿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记者网”开设了一个“中国国际记者网”,并设计了假记者证核验系统。在这个假系统中,真的新闻记者证被显示为“非法”。对如此恶劣行径,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力度查处境外报刊在境内的非法出版活动。国家版权局近期尚不能建立著作权保护网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4月29日在国家版权局举行的《著作权行政投诉指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版权局…  相似文献   

19.
日前,中宣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记协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其实.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但为什么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却屡禁不止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为何屡见不鲜.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假记者们生存的土壤。土壤之一,就是我们的被骗的部门或个人屁股不干净。  相似文献   

20.
赵丹梅 《新闻三昧》2005,(11):24-25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之所以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特别关注,不外乎就是因为百姓深受假商品其害,打假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都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都力图在生活中抵制假冒伪劣商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与此同时,大家对假新闻采取的则是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现在假新闻满天飞,我们往往不予深究。表面看,假新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像假商品那么直接让人遭受物质损失,但其恶劣作用有时甚至超过物质商品。消费者有权像拒绝假商品一样拒绝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