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嘉祜石经》按时间顺序为第五部刊刻上石的经典,竣工后碑石立于太学,其功用是正定经典. 《嘉祐石经》一共刊刻儒家经典9部,《孟子》入经就开始于《嘉祐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典刊于石碑,始于后汉"熹平石经"。其名目卷帙,《隋书·经籍志一》著录甚详:"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计《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熹平石经历年既久,风蚀兵燹,崩残湮毁。后世学者及鉴赏家们有收藏石经残石、残字、拓片者,如北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谓:"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晚近罗振玉、马衡、徐森  相似文献   

3.
孙启治 《图书馆杂志》1999,18(11):39-40
中国学术史有数千年之久,其中经学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看来,经书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科学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所必不可少。中国历代朝廷都重视对经书版本文字的整理工作,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大方便。在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前,经书经历了一个靠碑版石刻流传的时期,这种石刻的版本,称为石经。现在知道的最早石经,是汉代熹平年间(一七二-一七八)用隶书刻的《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但据汉代人记载,当时还存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经书。这古文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汉代没有刻石流传,至今已不甚…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亚马逊网《论语》英译本进行数据调查发现:其一,21世纪以来,《论语》英译本的版本数量迅猛增长;其二,非华人译者是《论语》英文翻译的主要力量;其三,从书评数量来看,非华人译本比华人译本更受读者关注;其四,国内出版社是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因此,出版社应加快《论语》英译本的国外出版,拓宽多条出版渠道,实施国外化出版计划,壮大国内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关键词: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馆藏抄本 万斯同是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他的《石经考》是清代考证石经三种主要著作之一。其传世刻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忏花庵本和《四明丛书》本。其中康熙年间所刻《昭代丛书》本为首刻本。传世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知圣道斋抄本和馆藏佚名氏抄本。馆藏佚名氏抄本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为考证万斯同撰写《石经考》的缘起、时间、地点以及成书时间、首刻本有关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关于今本《论语》的由来,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如杨伯峻先生认为,今本“基本上就是《张侯论》”;古棣等也认为古注和“近现代各种《论语》注解本依据的都是《张侯论》”。黄立振先生则认为,郑玄本“即是现行《论语》的来源”。而《张侯论》及郑玄本的由来与异同,文献又有不同的记载,前人亦有不同的认识。所以,有必要对今本《论语》的由来进行再考证。  相似文献   

7.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8.
肖允岐 《新闻窗》2005,(4):33-33
笔者阅读了2005年5、6两期《财富故事》,认为其中的“论语”栏目颇有新意,两期刊物共刊发了13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短文章。“论语”这一栏目的内涵具有深邃的意蕴。《论语》乃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言论集,它是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作,编者用“论语”做栏题,显然是匠心独具。栏目中每个小故事都寄寓一个哲理。读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9.
王海棻先生的《记时词典》和《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部关于记时词语的专门词典,其所搜集的记时词语及其书证都很丰富,释义简明扼要,有众多的优点和突出的贡献,受到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但是两书在词条立项与释义、书证选择与引用上都还存在一些不足.《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和经典文献,对当时词汇的运用和后世词汇的发展贡献和影响都很大.本文参照《庄子》众多的记时词语,对王海棻先生的这两部记时词典在增补词条、改正释义、增加或提前书证等方面作些补正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殿元 《兰台世界》2016,(2):123-125
甲骨文是形成于商代的成熟文字,在甲骨文之前,应该还存在远古文献,这在古代的典籍中是有大量记载的。例如《尚书》中的《虞夏书》,《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典籍中记载的《夏书》《夏训》《夏礼》《夏时》《夏令》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就是夏代甚至比夏代更早的远古文献。遗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对远古文献缺乏保存意识,所以许多远古文献在此时期都遗失了。  相似文献   

11.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在蜀中捐出巨额私财刻立石经、雕版印刷《九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大规模刻印儒学经典著作的先例,为我国经典文化在西南偏远地区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卢颖 《兰台世界》2006,(15):68-69
1.引言。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最初的农业思想是伴随着祖先们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生产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农家也是其中之一,并且出现了许行、陈相等代表人物,他们提出的农业思想大多数被后代学者收集在《神农》二十篇中。《神农》二十篇类似于《论语》,均为简短的语录体形式,诸如“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君臣并耕而食”等等。这些农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否认…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介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然后重点阐述了使用XML描述《论语》与其注疏文献对齐语料库中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当代网络技术和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传统典籍的新方法,这对于同类经典文献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熹平石经》是第一部大型石刻儒家经典,也是第一部官方教科书,它的刊刻促进了儒家经学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熹平石经》杰出的书写也使儒家正统教育从核心内容到书写形式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北京房山县石经山(初名白带山)云居寺因藏有石刻佛经而闻名于世。石经始刻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历时千余载,鐫刻佛经千余种,计15000余石。这些石经久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是我国古代石刻佛经的瑰宝。但因传世的碑数太少,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56年——1958年期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中国佛教学会对石经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全面传拓,石经的全部内容始呈现于世人面前。《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石经作为首选参校本。其石经上的说明性文字,如刻经的目的、年代,数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它是孔子向弟子传授知识和讲课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诗》、《书》、《礼》、《易》等先秦文献精髓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1]。因此,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论语》对于档案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18.
董增龄所著《国语正义》文献价值巨大,在辑补三国时期已经亡佚的古注旧注,征引汉代郑众、贾逵等人的论说旧诂,校勘《国语韦昭注》的字句字词,订正历代文献传抄的失误不足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幽默的声音     
《论语》全二十册影印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世纪30年代,由"幽默大师"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半月刊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2006年1月,  相似文献   

20.
胡言从小到大,开起国语来(说起普通话来),一向把《论语》的论读成去声(lun),与论的其他读音一样。这既是因为从未有人告诉过胡言,《论语》的论要读阳平声(lun);也是因为在沪语方言里,所有的论都读平声,《论语》的论与其他的论声调并无不同,所以就依此类推到了普通话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