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正统教育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有着进退尤忧的共性。《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就是一个典例,他一生刚正廉洁、为国为民,素以天下为己任,在遭受贬谪之际写下《岳阳楼记》,全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民本意识,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民本思想的高度浓缩。  相似文献   

2.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0,(5):25-25
当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把酒吟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它从范仲淹的面前穿梭而过,于是便有了《岳阳楼记》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正是因为这神采之风,使得范前辈“喜洋洋者矣”,才会有这千古名作《岳阳楼记))o而如今岳阳楼如此出名,恐怕也与《岳阳楼记》不无关系。归根究底,还应该归功于那神来之风。  相似文献   

4.
一谈“先”说“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历来都被释为“忧在天下人忧之前,乐在天下人乐之后。”笔者认为此释不妥,辨疑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瑞云同志《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在本刊七七年第八期发表以后,有一些同志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对黄文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的解释提出了异议,现综述如下:“天下”应作“天下人”理解,不应当象黄文那样当“国家”理解。理由是,这节文字中的“喜”、“悲”、“忧”、“乐”,都是表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天下之忧”的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之友》2010,(7):38-39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相似文献   

7.
黄雪明 《中国德育》2004,(8):30-31,56
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孔子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孟子称“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明朝东  相似文献   

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言,尤以其蕴涵的“先忧后乐”思想被世人所歌颂和效仿。本文通过溯溪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对这一名言中“先”和“后”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醉能同其乐”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大概是由于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相似文献   

10.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范仲淹亦贬官邓州,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落成之后,修书求记范仲淹。深知滕子京的莫过于范仲淹。范仲淹此时最清楚该对滕子京说些什么。遂不负挚友之嘱托,挥笔写下了传诸后世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范仲淹在文章中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相似文献   

11.
19.范仲淹教子俭办婚事范仲淹,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在诗词、散文领域也颇有造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的。他任地方官时,每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起承组合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在行文的组织结构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运用起承组合的表达方式展开议论,即先列举几项有某种区别(或联系)的事物或道理——起句,再对起句所列举的内容以评论或解说——承句;通过这种前后呼应的配合,来阐明观点并加强表达效果。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相似文献   

13.
[甲]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孤:很小的时候死了双亲。②昏怠:昏沉困倦。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别人坏话。[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相似文献   

14.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自古以来,一切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座佑铭,鞭策、激励自己。今天,重温这句箴言,又悟出了其中新的含义。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必说是在动乱年代,就是在太平盛世,也有不少有远见的人为国事  相似文献   

16.
岳阳楼始建于唐,宋滕子京重修,因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益著,而《岳阳楼记》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和警句称著于世,它慰勉和启迪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楼中有一对联,上写“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其中的“两字”便是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和“乐”两个字。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在文中的叙事、写景、议论,无一不生动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中心思想。先看叙事。“记”一类的文章,除了写景、议论而外,叙事是不可缺少的。但一般叙事总是叙述某种事物的来历、兴废、沿革、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内容,而《岳阳楼记》则不同一般。如该楼前身系三国时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中书令张说在这个旧址上建成岳阳楼。以后,孟浩然、  相似文献   

17.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18.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近千年来,这句格言一直影响、教育着后人,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廉洁自律,自强不息。他的忧乐观内容博大精深,蕴涵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入世精神,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为艺术珍品,千百年来让读者如饮甘泉,甜美无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含着和谐之美。一、立意上,倡导和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理应做到的,更是创建和谐社会对人民公仆提出的要求。可是,而今这样“先忧后乐”的公仆固然不少,但是先乐后忧、乐而不忧,甚至因求乐而贪墨、而枉法、而残民、而祸国的不是并未绝迹吗?这篇记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