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丽 《新闻传播》2010,(6):56-56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随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各地掀起“电视民生新闻热”。  相似文献   

2.
2002年1月1日,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栏目坚持“民生新闻”的理念,用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之后《南京零距离》迅速走红,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电视节目民生新闻的新浪潮,也使“新闻零距离”的内涵被延伸扩展,成了许多报纸进行新闻报道时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力求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给受众“零距离”的新闻体验。  相似文献   

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中国之声从2008年下半年全新改版后,推出了以整点、半点为一滚动轮盘的央广新闻。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历经滚动新闻的推出与逐步改进的过程,深感新闻是否好听,抓得住听众,留住听众群,关键在于滚动新闻能否真正“滚”“动”起来。那么,什么是滚动新闻?滚动新闻如何能“滚”“动”起来?笔者半年的亲历实践,有如下的感获。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听众对信息量日益增长的需求,2005年,唐山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强调“新闻立台”,在原有几档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整点新闻栏目,基本做到了整点有新闻、重要新闻随时插播,使听众可以及时了解最新、最重要的新闻信息。那么作为一名编辑,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广播新闻节目更具特色、更有可听性?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信息的取舍与编排技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宁 《记者摇篮》2006,(9):49-50
近几年,说新闻类型的广播节目纷纷涌现,这是资讯时代的产物,也是广播在以传播为中心转达变以听众为中心的进程中,寻找到消息密集型新闻节目较好的传播方式之一。集编采播合一的主持人根据自己的编辑意图交新闻稿件以叙述的方式向听众讲述新闻事件。主持人可以在新闻稿件之间进行提示、串联、“评点”。  相似文献   

6.
吴越 《河北广播》2004,(3):83-83
说起“说”新闻,在广播中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像河北经济广播的《北方快车》、交通广播的《正午说话》和艺广播的《化报道》等等,很多地市电台新闻节目的“面孔”也在悄悄改变,变“播”为“说”而更加新颖、活泼,并进而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王小娟 《视听界》2013,(3):59-61
2013年,在新媒体崛起、新闻界“改文风”的背景下,省级卫视格外重视新闻节目,依靠新闻打造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力,推出多档新闻栏目,加强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新闻代表了一个媒体的立场、态度和影响力,新闻如何发声,影响力又从何而来,是省级卫视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晨新 《中国广播》2005,(4):65-66,74
最近,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一档读报节目——《媒体广场》。播音员文静、郎永淳以亲切自然的口吻为观众读报。这种“说新闻”的形式,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新闻播音的世袭领地,带来可喜的变化。进一步观察思考后发现,其实“说新闻”并不是新名词,它是应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大环境和广大听众的心理需求而日渐显现的。本文试从实践的角  相似文献   

10.
“阳光热线”是省纪检委、监察厅、行风办与河北电台联办的一档热线直播节目。作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也多次得到了中央及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更好地倾听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省广电局和河北电台领导多次走进直播间与听众刖友“面对面”。7月2臼,河北电台领粤班子成员及局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走进直播间,就广大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直接交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闻快车”,我一直在想:这档节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孙吉春 《新闻传播》2010,(5):101-101
从今年1月1日起原《三江晚报》正式更名为《生活报·三江版》,新推出的社区版确定了做差异化新闻的原则.将东北方言融入社会新闻中,主打《东北话新闻》专栏。新栏目一推出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受到各方好评。我认为它的成功无非两个字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李笑艾 《新闻采编》2005,(5):8-9,13
“说”是播音、主持语言样态之一,常用于主持人节目的播音。“说新闻”是近年来特定的新闻播报中采用的语言样态。这一样态产生于50年代,在山东是“老”张说新闻,在上海是“阿福根”谈生产……,都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说新闻”风格著称的是播音前辈费季平,但由于媒体发展的局限,这一样式没有产生很大影响,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1998年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独特的媒体运作焕发了生机,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北电台经济频道北方快车晨光号“建楼读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栏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个栏目所涉及到的不光有新闻事实,更有对这些新闻事实的评述。在“观点”、“思想”、“理论”已成为新闻本身的今天,这个栏目的思维与判断更凸显出教育听众、启发听众的巨大作用。下面就近来收听“建楼读报”的感受略谈如下:  相似文献   

15.
邵雪廉 《新闻战线》2022,(11):89-91
权威可读,让“硬”新闻“软”起来;可视可听,让“硬”新闻再“破圈”;守正反哺,打造“硬”新闻运营平台。金华日报推出微信公众号“三江白话”和微信视频号“J观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为突破口,强化时政要闻的新媒体表达,让“硬”新闻实现了“软”表达。  相似文献   

16.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7.
胡琦 《视听纵横》2003,(4):66-67
《新闻时间》是浙江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今年初推出的一档整点新闻节目。开播不到半年,《新闻时间》紧扣社会的脉搏,频频出击,快速准确地捕捉新闻事件,即时有力地报道新闻事实,在听众心目中迅速形成了一个视角独特、反应迅捷、公信度高、影响力强的形象,不论是节目形式、节目质量都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探究其中的道理,《新闻时间》“动感广播”的定位与广播新闻传播规律的吻合,正是这档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浙江之声“新闻110”是一档周一至周五全天5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也是一档全省78家地方台共同参与的新闻直播节目,节目中播送的新闻几乎全部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口述连线报道。半年多来,随着浙江之声“新闻110”新闻直播节目的成功运作,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新闻口述连线报道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县级电台也在参与浙江之声“新闻110”口述连线报道的实践中,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媒体特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