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2.
5月份 ,我到浙江总队去采访 ,总队领导一致建议我去嘉兴市支队 ,理由是该支队先后8年先进却没总结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经验 ,总队几次召开部队建设经验交流会 ,该支队领导都作过发言 ,但台下听众都没听出有特色的“道道” ,没有引起反响。8年期间 ,也曾来过一些记者 ,可就是没有报道出这个支队的先进事迹 ,他们企盼我给解开这个谜。面对这块“硬骨头” ,我有些为难 ,但总队领导一再要求 ,盛情难却 ,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到了嘉兴市支队 ,支队长郑其水给记者谈了十来分钟的基本情况 ,就又急着要去中队检查工作 ;政委朱天文从基层匆匆赶来 ,刚谈…  相似文献   

3.
有的通讯员以为,报刊头条文章具有一定指导性,只有领导或记者才能写。其实并不尽然。作为通讯员,只要是善于抓准问题,也可写出能上头条的新闻稿。多年来的写稿生涯,我摸索出一些抓问题、争取上头条的体会。现作交流,供通讯员们参考。什么是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讲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那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那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那么怎样抓问题呢,抓什么样的问题呢?一是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段时期,青川县组织机关干部在“双抢”大忙季节去支农。开始,农民…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采访     
张静 《河北广播》2007,(6):78-80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1995年春天我来交通台,屈指算来,至今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十多年间我做过记者、主持人、报纸编辑和办公室文秘等工作,可谓“经历“丰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一言而尽之,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几次采访。  相似文献   

5.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6.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8.
“咱团领导个个都是‘铁栏杆’,这是济南军区某工兵团官兵对团领导的赞誉。这个团自1993年以来,连续5年被集团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没有出现一篇失实和虚假报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领导严把审稿关。不信,有例为证:团长詹习文──“这件事我不能干!”这天上午,报道员小王拿着一份稿子来找团长。“詹团长,这个稿子是好不容易从编辑那里约过来的,我已经写好了,请您修改一下。”这名报道员婉转地向团长解释。詹团长抬起头来对小王说:“这件事我不能干!现在部队还在进行教育,你稿子中想让我到太行山上搞演练,一是同团…  相似文献   

9.
刘上峰 《传媒》2002,(10):21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甚至是“王”。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有两件事,我始终难忘— 一件是前几年的事。某县一所偏僻乡村校舍危房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师生联名给我写信,要“省里的官”解决问题。我前去采访时,却发现不仅有乡领导、县教委领导甚至一名副县长也在“恭候”。不等我打开采访本,该副县长当即表态,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危房,“拜托”不要见  相似文献   

10.
第四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评选揭晓,湖南省有两人获此殊荣,一位就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李小山。说话细声软语的李小山当选,实在有点出我意料,印象中这位个子高高,前额高高的青年,平日里温文尔雅,任总编室主任,说话一点也不张扬。可听美术社的编辑、领导介绍,他是“公认”的好编辑。小山曾担任过《齐白石全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等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获过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多项奖励,可跟他打交道多年,印象中他是个谦和的人,忙碌的人,  相似文献   

11.
我当过好多年船员,水手和机匠都干过,祖国沿海各地也都去过,但是我不是远洋船员,我没有出国的机会,别说是美国英国法国,就是港澳台都没去过,因为我当船员的那个年代不讲究人的素质,而讲人的“成分”,我的好多亲戚都在海外,所以决定了我这个人的组成“成分”极差,让我上船出国,万一我跑了,怎么办?我有作案的条件呀! 1986年的时候,我已经不当船员了,领导把我抽将上来拍拍录像什么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风度     
编辑的风度吕志强爬了20多年格子,与数十名编辑打过交道,有书面的、电话的、也有当面的。久而久之,便考虑起一个问题来:与通讯员打交道,编辑应具有什么样的风度?思路快的人或许能下个定义性的答案,尽管答案各有千秋。而我则把印象最深的编辑先来个“速写”。因为...  相似文献   

14.
“你分管《普法国》专版吧!”6年前,我从集团军新闻干事岗位上调进《战友报》当编辑,见面社领导就甩过这么一句,算是交待任务。几年下来,我对《普法园》专版,越办越有感情,越来越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编辑这个行当,我已经干了30年。编过审过的书稿也有二三百种吧。其中虽有不少得过各种奖励,但是,自己真正满意的却只有两套书:一套是1982年出版的“小学生文库”品德教育类10种书,另一套书就是新近出版的大型历史丛书《五千年演义》。这两套书的共同特点是有一点轰动效应:全国有一二十家重要报刊、电台、电视台都发表了消息和评论,做到了读者、专家、领导三满意。中央领导对两套书都作过肯定性的评价,读者竞相购买和阅  相似文献   

16.
王宝安 《兰台世界》2007,(11S):51-51
2007年8月的一天,市档案局局长陈利众同志收到一封来自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女职工毕丽华同志寄来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感谢葫芦岛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为我热情服务的有关同志”,你们“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是你们“使我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这样的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在我的印象里,“真抓实干”这四个字,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不仅中央领导讲,省、市、县、乡各级领导也都在讲。但现在的情形怎样呢?应该说,有很多地方确实是“真抓”了,“实干”了,但也有不少地方却仍在“假抓”、“虚干”。这正如一位省领导所说:我们有许多工作,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了。  相似文献   

18.
业精于勤     
刚一踏上对台广播编辑这一工作岗位时,除了有一种使命感外,我对对台广播纯属门外汉。那时候既没有进修班可读,也没有人敢为我们作系统的介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向老编辑们学,向书本学。我认真学习毛主席、周总理有关台湾问题的一些讲话、文章,翻阅以前编辑的台湾情况资料,琢磨老编辑们对我写的稿件的修改意见,虚心求教。“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经过多年的实践我逐步认识到:对台广播既不同于对内广播,也不同于对外广播,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策略性和特殊性,这是由解决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  相似文献   

19.
笔的消失     
工作多年,我发觉我居然连支笔都没有。不仅身边,单位,家里头,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笔的影子。从家乡过来看我的老朋友用阴冷的目光看着我,不屑地说:“你已经和俗人没什么区别了。”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人过30不学艺”。可我是快到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习写作,这得多感谢《新闻爱好者》和她的编辑同志们。按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学习写作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周围有许多编辑、记者,个人干过十几年校对,到新闻研究所后学习资料又比较齐全。可是,我原来自卑,掂起笔就想到:编辑成堆,写、编都是行家里手,自己昨能“班门弄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农村一片蓬勃景象,我很想讴歌党的农村政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曾写了《乐大伯又乐起来》、《多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但都压在抽屉里没有出手。 1986年《新闻爱好者》创刊后,每期我都仔细阅读。记者“谈体会”、通讯员“采写心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