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文化与我国目录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在整个目录学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是古代目录学衰亡,西洋目录学传入并影响我国近代目录学建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目录学思想在内容方面,从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禁锢下解放出来;在方法方面,完成了由经验描述到理论抽象这一重大转折,使目录学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近代目录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社会文化的革命密切相关,经历了近代目录学研究的萌芽、变革和建立三个时期。从江人度对四部分类法的疑异,经“康、梁”的否定,到杜定友、姚名达批判的继承,其间经历了思想上的几次转折。从总结古典目录学开始到建立近代目录学思想体系终结,花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种目录  相似文献   

2.
文化冲突交融中的导读目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导读源于教育,在中外文化冲突交融的时期,导读与目录结合而为导读目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时期,目录的导读功能被突出放大,目录学也由整理文献转向了推荐文献,传播思想、学术.目录学之读者一端得到重视,进而成为目录学由古典走向近代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古典、近代目录学基点问题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中国古典、近代目录学基点问题,作了一次严肃、认真的讨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古典目录学是我国目录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时问断限大致从西汉开始,直至近代图书目录学的逐渐兴起。它的主要历程大体上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从时空转向的角度,揭示古典目录学的近代境遇,并为分析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提供基于书目的解释与说明。[方法/过程] 以图书、学术和目录的相互建构为视角,在中西目录学此消彼长的语境中系统梳理古典目录学的近代化历程。[结果/结论] 时间上“范围古今”与空间上“兼及天下”的古典目录学,最终仅著录“中国”“古代”的典籍;而西方目录学则成长为独步中西、超越时空的普世性体系,从而也为区域性和时间化的西方文明异化为世界性的普遍真理提供了书目体制上的学理铺垫。相应地,颠覆以西方为中心的目录学一元论话语,也是世界文明走向中西互补之健康生态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来新夏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和图书馆学家.研究领域涉猎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方志学和图书馆学多领域.《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从历史学、目录学和图书馆学三个维度对中国近代的图书事业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括性论述,首开三史合一的先河,将中国近代书史、中国近代目录学史、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三史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近代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伦明1937年在《讲坛月刊》第5-8期上连载的《目录学讲义》为基本资料,结合伦明的藏书实践活动,初步探讨了伦明重视目录学、强调目录学不等于版本学、目录学不等于目录的目录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目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彭卫国  陈琪 《图书馆》1991,(6):7-10
近年来,关于目录学的定义尽管仁智互见,但总的趋势是逐步明确的。而古典目录学这一司空见惯的名词究竟作何界定,笔者尚未闻见,为了行文严密起见,文中的古典目录学包含古典目录学理论、古典目录学的历史(即中国古代目录学史)和古典应用目录学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传录体辩     
我国古代目录学者经过对前人的目录工作实践经验,学术思想的不断总结和继承,加之自己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使中国古典目录学日臻完善,终于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目录学知识体系。在文献内容的揭示方面,古代目录学者创造了解题之法。我国古代目录学传统思想历来对书目之解题极为重视,将其作为评判书目编撰质量优劣、学术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对于古代解题,近现代的目录学专家和目录学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已公认其共有三种体例,即: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对这三种体例的概念、特点、作用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对叙录体和辑录体已有了较明确的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学书目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书目表》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由古典目录学向近代目录学过渡中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资产阶级用新的知识体系类分图书的最早著作。它一扫“旧学”专治制艺帖括之积弊,从而畅开了新目录学产生、发展的机运,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解放以来,我国目录学界对《西学书目表》作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和积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近代目录学史的断代问题、进而其中的历史分期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提出:中国近代目录学史的断代应为1840年至1949年,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其中,1840年至1895年为近代目录学的孕育时期,1896年至1917年为近代目录学的萌芽时期,1918年至1937年为近代目录学的构建时期,1938年至1949年为近代目录学的衰退时期。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国命危砧”,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康有为,发扬古典目录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武器,扬变法启民智,构建了“参采中西”的目录学新体系。康有为为推进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自觉地以目录学为武器。对开创我国近代目录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日本书目志》。  相似文献   

13.
孙毓修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出版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在西学翻译与传播、古籍整理与刊印、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文化活动折射了近代中国文献生产、传播、管理与利用的状况,蕴含着新旧学术交替时期文化发展尤其是图书馆建设的旨归。  相似文献   

14.
应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之约,李致忠先生正在研究撰写《三目类序释评》。所谓三目,指《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部书,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可谓三座里程碑。其总序、部序、类序,可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典范。将其总序、部序、类序对照摆在一起,加以标点、笺注、训释,而后给予客观评断,阐述当代人的目录学思想,对于弘扬古典目录学优良传统,推进现代目录学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本刊自本期起,连续选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刊首语     
我国目录学研究历史悠久,无论是古典目录学还是当代目录学,都曾有过辉煌和繁荣时期。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到近代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系统化,特别是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目录学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世纪的即将到来,目录学如何走向下一世纪,目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如何,新时期目录学将有怎样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价值等问题,已成为目录学界关注的焦点。《90年代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述评》一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评述,同时对目录学研究主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梁启超先生的部分佛教目录及相关研究论文,探讨了梁氏古典佛教目录学的主要思想及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目录学乃至整个文献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异质交流与目录学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明代、近代文化的异质交流与我国目录活动与目录学的嬗变及我国帐薄派目录活动与目录学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有富教授的目录学新著《目录学与学术史》一书的出版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理论上,该书作者对历代目录所构成的通代学术史性质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中国历代目录实际上就是中国学术史的缩影”。方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精心选择富有代表性的目录著作进行目录学研究与宏观的学术史建构;其二,紧紧抓住目录本身的要素特点,精心设计研究论题,进行目录学与学术史的研究工作。成效上,表现为学术史研究内容的丰富与扩大。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20.
研究视角的转换与研究材料的拓展,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目录结构既是一个书目检索系统,也与文化意义的表达和人伦价值的证成相关。作为检索系统,其语义化和语用化取向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语法化的文献组织模式,对于纠谬西方式的理性偏正和理性滥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意义的表达上,基于古籍收集、整理和利用的古代目录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只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就必然要认可古代目录学的现实意义;在人伦价值层面上,古代目录学另有超越旨趣。书目提供的文献规整性的小序直接对应于社会人伦之大序,由此形成的理想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对这三个方面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将构成中国古代目录学之当代研究的必由进路。而材料的拓展,尤其是对出土简帛材料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必将改变基于传世材料的以文献证文献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