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孔立,名台湾问题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2004年他出版了专《观察台湾》。在2005年的新《台湾学导论》一书中,他首创“台湾学”体系,被业界称为台湾问题学术研究上的里程碑。年逾古稀的陈孔立仍然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创作千字以上。  相似文献   

2.
台湾人看不看CCTV?别讲笑话了,台湾有台视、中视、华视那么多电视台,干嘛看CCTV?再说,台湾能收到CCTV吗(7以上是在听到“台湾人看CCTV”时多数人的反应。然而,一项调查表明在台湾不但可以看到CCTV,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喜欢上了央视的节目。  相似文献   

3.
《苹果日报》于2003年4月在台湾创刊以来,对台湾报业和印刷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苹果日报》来看台湾报业的现况,是一个有趣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郭琪 《中国档案》2023,(9):82-83
<正>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难民在台湾遇难为理由侵略台湾,与清政府签订《台事专条》,在获得赔款之后撤出台湾。此后,清政府越发重视台湾,推行积极治台的政策。光绪元年(1875),丁日昌接任福建巡抚,为治理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便有修建铁路一项。丁日昌首倡办“轮路”丁日昌年轻时曾在曾国藩、李鸿章身边任事,不仅熟谙洋务,在海防建设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识,尤其对作为东南海防屏障的台湾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要办好对台广播,就必须了解台湾情况,可是在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的时期,我们编辑部了解台湾情况的渠道仅限于台湾报刊。为了能获得更多、更真实的台湾情况,及时掌握台湾同胞的心态,受周总理与留美台湾学生座谈的启示,我和对台广播部的同志开始尝试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接触台湾各阶层人士。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对台广播每一次改革都更有针对性,同时使我对台湾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0多年来,我接触的台湾同胞不下千人,从早期的台湾留美、留欧青年学生,起义归来的台湾…  相似文献   

6.
台湾家谱文献的收藏、特点、体例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台湾家谱的收藏情况,分析了台湾家谱的时代特点,姓氏特点与宗亲会的关系,比较了台湾新旧家谱的不同体例,指出了研究台湾家谱的意义,认为台湾家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开垦台湾的历史,反映了台湾人口变化和迁移,社区聚落的演变,与大陆的血缘关系以及台湾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7.
《岩松看台湾》从7月11日起在“东方时空”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由《台湾印象》和《台湾人物》两部分构成,每期约25分钟。《台湾印象》以记者现场报道为主,带观众走进台湾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路线囊括了从北到南的台湾主要城市,涉及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台湾人物》以专访岛内政治、文化、经济名人为主。两地媒体的成功合作可以说是做到了两岸“三通”,媒体先行。  相似文献   

8.
潘璇 《大观周刊》2006,(45):88-88
热闹的现代都市台北、美丽而高大的阿里山、个性的花莲海滩……这一个个美丽的景色打动着我们的心。台湾的地理、旅游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在这个宝岛上,无论是大海、峡谷、高山等自然风景,还是台北、高雄这些聚焦了时尚与现代感的发达都市,都散发一种特别的美丽。随着近日首个台湾直飞昆明旅游包机航线的开通,台湾,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名。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过台湾游的刀叶娜以及在台湾当地生活的李国华先生,请他们和大家一同分享有关台湾旅游的感受,这些也许会成为今后你去台湾旅游不可或缺的宝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书目》2010,(1):8-8
榜中评 2009年末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出现了难得一遇的畅销大爆发。《我们台湾这些年》不仅迅速站稳本类图书销量第一名.而且在畅销书总榜上名列前茅,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作者廖信忠是一个1977年出生在台湾的年轻人.2007年来到上海工作.发现大陆人并不了解真正的台湾,两岸人完全是在凭空想象对方.于是他从自己出生一年的台湾写到现在,政治大事件和平民小故事连缀其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台湾草根生活史。  相似文献   

10.
在两岸包机直航及“第五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举办之际,应台湾湖北同乡会和湖北文献社的邀请,湖北省档案馆负责同志带领相关工作人员,专程奔赴台湾开展涉及湖北的有关珍贵档案史料征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严哲泳 《声屏世界》2007,(10):26-27
东森幼幼台是台湾东森电视集团的一个亲子频道,也是台湾岛内最著名的少儿频道之一。根据A.C.尼尔森公司的收视率数据显示,从2001年起,东森幼幼台收视点数一直领先于台湾其它的少儿频道,在2005年,更是挺进全台湾收视率前十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而是东森幼幼台的工作者根据少儿成长规律,经过精心策划、设计、制作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台湾报业在“报禁”①解除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暧昧,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董事长都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之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而两报从创办伊始,也都因为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扩展规模,形成报团,并垄断了台湾报业。1988年,“报禁”解除后,虽然台湾报纸种数在一年之内从31家暴增至100多家,但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垄断地位依旧屹立不摇。至1992年,自由时报企图打破两大报的垄断②,获得良好成效,该报于1996年宣称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台湾三大报之一。至此,台湾的报业形态似乎大势已定,三大报团垄断台湾报业…  相似文献   

13.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人。1884年奉旨赴台湾督办军务,抗击法国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1891年6月因病离开台湾。刘铭传在抚台的6年时间里,锐意改革,推行新政,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力主“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为全国树立典范”①,使台湾百废俱兴。  相似文献   

14.
张国宁 《今传媒》2005,(9S):18-23
7月11日,本刊记者随团参加台湾的一个文化交流项目,从而近距离地观察、领略了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据记者调查,台湾自动售报机卖掉的报纸每天在350万份到4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在台湾平均每6到7个人有一份报纸,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份额,集中在三个主要的报业集团,即《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每家报纸的发行量,大约为60万到80万份。去年台湾岛内报纸的广告额大约为40多亿元人民币。有人认为台湾的报业可以用“3加1”来概括。3指的是传统的三家大报,而1就是从香港气势汹汹杀过来的《苹果日报》。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中心委托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任台湾岛内首次进行了对台湾广播听众抽样调查。在台湾听众中,有56.8%的听众对我们的广播的需求不是政治需求和知识需求,而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这一抽样调查也进一步明确了对台湾广播文艺节目的定化——通过好听的声音传递情感和思想。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种种人为阻隔,  相似文献   

16.
青年女作家于秀的长篇纪实文学《台湾老兵──口述实录,我在台湾四十年》一书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在社会上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初版一万册已销售一空,最近又重印一批。此书是作者在青岛、上海等地采访十五位大陆解放前夕被抓或被胁迫到台湾,滞留台湾四十年于80年代中后期陆续回大陆探亲或定居的台湾老兵或其亲属的口述实录的文学,其中既有口述者对与亲人分别四十载历尽苦难与沧桑的声泪俱下的叙述,又有采访者情理交融的描叙,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祖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分离已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7.
何标 《新闻世界》2005,(11):53-54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同祖国宝岛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四次访问或过境日本霸占下的台湾岛,在台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领导的辛刻革命的胜利,曾激发起台湾民众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他不幸逝世时,  相似文献   

18.
褚静涛 《历史档案》2004,(3):111-116
台湾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地区成长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化地区,学术界均认为得益于国民党制定了较为务实的经济发展政策。事实上,国民党在台湾推行的以公营事业为基础、民营事业为主导的经济政策并非一蹴而就。笔者根据海峡两岸公布的档案史料,就陈仪在台湾建立公营事业的经过及挫折探讨台湾发展民营事业的政策取向的形成经过。  相似文献   

19.
台湾摄影界简述胡颖去年岁末,今年年初,我参加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组织的北京摄影家代表团(共11人)赴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文化交流、采风创作活动.现将台湾摄影界的一些情况作概述如下:一、新闻摄影台湾共有300余位摄影记者,主要分布在报纸和期刊。台湾两大报系...  相似文献   

20.
郑敏 《航空档案》2004,(3):64-65
1945年初,日本法西斯节节败退,太平洋美军开始向日本本土方向推进。随着美军攻占菲律宾,美军大量轰炸机和战斗机开始进驻菲律宾基地,准备向台湾日军发动进攻,打击日本在台湾的军事力量,为向日本本土推进提供跳板,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驻菲律宾的美军航空兵终于决定,2月20日派出大量战机空袭台湾日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