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单元各篇课文叙写了普通人,表现了生活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爱”:《阿长和(山海经)》以动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与怀念。《背影》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台阶》一文。从儿子眼中,我们看到了对创业维艰的父亲的无限关怀。《老王》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然穷苦卑微但极有道德良心、极其纯朴的好人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2.
快乐的理由     
汤宏 《师道》2002,(6):55-55
有一则小故事:父亲常常早出晚归,与儿子难得有时间在一起。一日,儿子等父亲归来,问父亲:“您一小时挣多少钱?”“10美元。”“那么,请您借我一美元。”父亲拿了一美元给儿子。儿子赶忙跑回自己的房间拿出另外9美元,送到父亲面前说,我能否用这10美元换你一小时?……父亲感到万分惭愧。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讲父亲教育儿子的故事,说父亲有十个儿子,儿子们经常吵架闹得家里鸡犬不宁。有一天吃饭的时候,父亲把儿子们叫到饭桌前,发给他们每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结果每个人都毫不费力地把筷子折断了。父亲又拿来十根筷子,用线绳把筷子捆在一起,再让儿子们折。尽管他们使出吃奶的劲儿,结果谁也没有把筷子折断。父亲问道:“为什么一根筷子你们很容易折断,而十根筷子捆在一起你们谁都折不断呢?”儿子们心有所悟却口不能言。父亲便因势利导,讲了团结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这使孩子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从此,十个…  相似文献   

4.
《我是如此爱你》叙述了父亲对因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的儿子的劝慰,凸现了真挚的爱子之情。这是一篇感人至深而又颇具教育意义的美文。—、真挚的情感美文章标题直白地表达了父亲的心迹,浸透着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受到一颗滚烫的爱子之心。全文字里行间贯透着一个“爱”字。儿子在期中考试中,语文仅考了74分。父亲没有以严厉的手段、粗暴的方式“惩戒”儿子,而是结合自身经历,劝慰儿子。如此关爱之情,怎能不给儿子以莫大的精神鼓励呢?谈及儿子业余爱好时,父亲在不强求儿子的同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说到儿子的“将来想干什么”时,父亲…  相似文献   

5.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使用语言要注意有的放矢和讲究分寸。这个教学核心点是综合了“单元教学要求”和两篇讲读课的“课文学习重点”以及两篇自读课的“自读提示”概括出来的。这一教学核心点在各篇讲读课文中的特点分别是:  相似文献   

6.
刘墉先生的《爱的礼物》,是一篇满溢着真情挚爱的精妙美文,令儿女们深思。本文是以父亲给儿子写信的形式来加以展现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儿子刺伤了父亲的心。随之交代了其中的原因——儿子要将父亲给的“爱的礼物”——玉坠项链赠与一个“并未深交”的女同学作为生日礼物。当母亲责怪儿子时,儿子竟然以父亲说的“这值不了什么钱”为理由来进行反驳。是啊!当儿子的根本不理解这爱的语言,又怎么能不让父亲痛心呢?父亲又以反问的形式从侧面来诠释了“爱的礼物”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礼物的有价与无价并不重要,贵在这其中满蕴…  相似文献   

7.
《背影》这篇抒情散文,叙述的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展现出劳碌奔波,老境颓唐的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笔叙写了一件平常然而深深印入脑海的事实。文章以“背影”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的四次出现(两次虚见,两次实睹,或略或详,或浓或淡),被评论家誉为“文眼”、“主脑”。这篇课文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味。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是《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它们都是大修订版本中原有的课文,是什么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使编者在实验教材中把它们重新编排在一个新的单元里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它们。下面就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忏悔     
在一次学生家长座谈会上,我听到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父亲为了多挣点钱留给宝贝儿子,整天早出晚归,即便是双休日也外出找活干。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缠着他要到小区花园里一起玩。父亲说:“我太累了,没时间陪你玩。”这时,儿子瞪着一双失望的眼睛,问:“您一天能挣多少钱?”这位父亲觉得很奇怪,儿子怎么会问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呢?于是就不答理他。可儿子不依不饶,一定要父亲告诉他。“30元!”父亲不耐烦地告诉儿子,尔后进了厨房。从这以后,儿子没有再纠缠父亲。一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六早上,…  相似文献   

10.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  相似文献   

11.
有一则笑话——“考试得了多少分?”“3分。”话音刚落,“啪、啪、啪”。小明的屁股上挨了爸爸3巴掌。“下次再考,还敢考3分吗?”“呜……不敢了,1分也不能考!”爸爸的意思是要儿子好好学习,多考分数,儿子的理解却正好相反。有一篇短文《贫穷》——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父亲想让儿子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一户人家里他们待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  相似文献   

12.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在学校住读,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儿…  相似文献   

13.
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一起去看》。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颇耐人寻味——儿子16岁那年,父亲搞到两张球票,对儿子说:"带你去看球。"儿子听了老大不乐意,晃晃肩膀出门去了。父亲无奈,便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富余的那张票退了。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中场休息时他竟发现儿子也来了!儿子正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嘻哈说笑。气急败坏的父亲一怒之下没等散场就回家了。后来,儿子上大学了,某天母亲重提旧事,儿子说:"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  相似文献   

14.
给父亲的礼物总是很难选,对父亲说爱你总是很难开口。6月的第三个期日是父亲节,一起来说说我们的父亲——有段话这么描述儿子眼中的父亲:5岁时,儿子说“:爸爸什么都懂,真了不起!”15岁时,他说“:爸爸许多地方说得不对!”25岁,他说“:老头子什么都不懂,迂腐得很!”35岁,他说“:爸爸说得也有些道理。”45岁,他说“:爸爸当初的意见果然英明!”到了55岁,儿子感叹“:天哪!如果当时我按照爸爸说的做就好了……”“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你和父亲,这两个互为身、影,又互为对手,因血缘而注定要联系在一起的男人,相处得…  相似文献   

15.
现代著名老作家汪曾祺以“父亲的儿子”和“儿子的父亲”双重身份,为我们撰写了一篇父子间无须代沟的传世佳作——《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开篇第一句用“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明主题。接着文章从“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三个方面表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老家在江苏省高邮县,试想,文中事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父道尊严”在作者家里已变成了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封建制度的背叛,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作者在第五段中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读了一篇歌颂伟大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令我非常感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就跑到儿子的学校,那间学校已成了废墟,他走向儿子的教室的位置,他挖呀挖,从8小时挖到36小时,没有停止过,没有气馁过,当他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他听到儿子的声音,有14个孩子和儿子在瓦砾下面,父亲叫人们来帮忙,终于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儿子和父亲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那么无私,那么伟大,他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奋力要救出自己的儿子。  相似文献   

17.
(一)初中语文第一册共选有记叙文二十二篇,组成五个单元。其中二、四、六三个单元是重点单元,三、八两个单元是辅助单元。三个重点单元之后,各附有一篇知识短文,以明示“知识——能力”这样一个教学与训练的重点。这一册记叙文单元基础知识教学的序列是:“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其中“观察与记叙”则指示着这一册记叙文教学有一个“认识——思维”的训练重点。五个同类型的单元,作统一的整体的教学设计,既可以体  相似文献   

18.
对话练习     
<正>父亲在电话里叫儿子回来,说:“跟你媳妇一起回来,我有事跟你们商量。”父亲的语气尽量柔和些,好像还有点儿请求。儿子在电话里说“好”,但又说:“这几天忙,要不你在电话里说。”父亲说:“那就等你们闲了吧,也不急。”父亲说得吞吞吐吐,带着谨慎,说一句藏一句,心事重重。撂下电话时,父亲的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跟儿子说话时,没了以前的口气。以前在家里,父亲是王,说一不二。  相似文献   

19.
教与学     
一位父亲教他儿子认识数字,首先认识“1”。儿子很快就学会了。第二天,父亲正在擦桌子,同时,儿子在旁边看他擦桌子。父亲用抹布在桌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1”,让儿子读。但儿子却不认识。“你应该认识啊!难道你不记得了吗?这是我昨天教你的。”父亲对他说道。  相似文献   

20.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个教学核心点,是综合了两个“单元教学要求”和三篇讲读课七个“课文学习重点”概括出来的。这一教学核心点在各个讲读课文中的特点分別是—— 一、在场面描写后,用议论句点化。这是讲读课《挥手之间》“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这篇课文用议论句“点化”的具体做法是: 1.用“毛主席要从延安同志修建的飞机场上动身到斗争的最前线去”点化“一块块按直线铺平,放稳,砸结实”。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团结坚如磬石。 2.用“这像是表明一种思索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