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及有关自主命题的省区共计命题18道,下面分“简说”和“述评”两部分,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 从今年全国十八套语文试题来看,作文命题思路依然延续最近几年的模式,缺少亮点,缺少突破,各方诟病的大陆作文命题诸如凌空蹈虚的“文艺腔”“禅意”和“伪辩证”“伪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试题不是干呼万唤不出来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命题上看得出,命题人的教育观依然是“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写作观得到了命题者的温情眷顾,但这种眷顾依然受制于前者。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与高中写作教学杨一经一“3+2”高考作文命题设计并没有离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设计的历史发展轨迹。几十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都是考能力,考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而从不考“名词术语”,不考写作知识,这跟古代考“帖经”、“墨义”,考八股文,有天壤之别。这是...  相似文献   

4.
从1997年算起,高考作文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走过了10年的光景。冷静地审视近10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会发现这1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三个阶段:1995年至1998年的第一阶段——“材料作文”阶段,1999年至2003年的第二阶段——“话题作文”阶段,2004至2006年的第三阶段——“以话题作文为主”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异常鲜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考作文命题,已由传统的“标题命题”和后来的“材料命题”,走到今天“话题命题”、“标题命题”、“材料命题”并举。话题作文(包括只给范围的其它类型的作文)之所以被广泛采纳,自有其优点:首先,这类作文给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是一个思维的触发点和引爆点,它鼓励考生由此进行纵向、横向、顺向、逆向、侧向等多方面的思考,充分挖掘考生的发散思  相似文献   

6.
高考作文是衡量专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尺度。一九七八年恢复统考以后,从作文命题看:考过加工改写,考过写读后感,考过观察画面写说明文和议论文,各种命题方式,各有其优点、缺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首先为考生提供了一些材料,以“树木”、“森林”、“气候”之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写文章赞扬过江西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因为以“脸”为话题的作文,的确是很有写头的,是很能写出优秀之作的,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事后,江西出了很多满分作文,精彩纷呈的“脸”,扮靓了多少学子的文笔。比较而言,今年(2006年)江西高考作文命题,就不知要逊色多少了!请你先看看今年江西卷的高考作文命题吧。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相似文献   

8.
芮瑞 《学语文》2005,(4):6-27,21
从1999年到2005年。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唯一的命题形式,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回顾这种命题形式的出现,命题者的“开放”初衷是非常明显的。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高考作文的主角是限定文题、文体的全命题作文和注重审题立意、讲究“引、议、联、结”的“供料作文”,它们因为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诸多限制。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话题作文以其对种种限制的突破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也丰富了作文命题的形式。人们认为,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开放”。  相似文献   

9.
刘振华 《学语文》2008,(1):30-3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作为关涉考试评价且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高考作文命题,必须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高考作文命题除了考试自身的许多规律制约之外.笔者以为有如下“三忌”:  相似文献   

10.
一、命题原则一般来说,高考作文命题有七大原则: 1.时代性原则。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命题总是与社会热点有关。2.间接性原则。认为高考作文题虽然是考热点,但出题是间接的。例如:“反对台独”是热点,命题可能是《归》、《手足情》,而不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位香港学人一眼看穿内地高考作文的命题之弊,这便是“内中无一阮民字”。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翻开今年的语文考卷,一股关注苍生、正视民瘼的气息扑面而来。今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系列史上罕见的天灾入祸,诸如春节期间南中国的雪灾、“3·14”藏独分子的打砸抢烧、“5·12”川北地区的8级强震……不过按照以往的命题思路,这些内容都是难以进入高考作文话题范围的。一是因为我们的考试作文素来都是言喜不言忧、  相似文献   

12.
吕茂峰 《山东教育》2002,(29):55-55
与去年比较,今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不偏不怪,既保持了与去年命题形式面貌的一致性,又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一种良好的导向。笔者愿意改用一句俗语,以“换药不换汤”来形容命题者对命题导向的执著追求。一、“不换汤”:命题形式保持了去年的原汁原味和去年的命题一样,今年的命题仍然采用了“提示性材料+话题+写作要求”的结构形式,甚至提示性的材料也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去年的材料是年轻人跋涉过渡口遇风浪,今年的材料是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去年是“有弃有取,有失有得”,今年是“心灵的选择”,都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苏捷  李哲 《江西教育》2023,(18):77-78
<正>每年高考后,从民间到官方,有着各种对考题的解读。这些解读或出自各级教研部门和师范类高校的专家学者,或出自组织命题的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以下简称“考试院”)。其中“考试院”的命题解读,最能让教师明确高考指向,是学生科学备考的依归。下面笔者以2022年“考试院”对高考语文作文题的官方解读为基准,探讨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依据和导向,以求在教学和备考中有更精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仿佛较以前有了些亮色。主要证据就来自广东一省命题——“常识”,被媒体解读为“给所有公民出的一道作文题目”。  相似文献   

15.
一、命题内容解读及趋势预测 1.关注时代现实(新闻实评),关注常识回归,折射着当今社会文化特点。 综观2009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试题,关注时评热点回归,关注常识的回归与尊重,由“务虚”转为“务实”,是作文命题的明显特征与主旋律。如江西卷的“兽首拍买”,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江苏卷的“时尚”等,都是曾引起过时评界广泛评论,紧扣时代特点现实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高考将临,静下心来思考了几个关于高考作文的问题,说出来供高三同学参考。一、关于“话题”与“文体”已经考了7年的“话题作文”,一大特色是“文体不限”。这类作文的命题,在文体要求和文体难度上应当说是一视同仁的,即既有利于写记叙文,又有利于写议论文;否则,命题者的“文体不限”便是一句空话了。考生千万不要费时去琢磨此题写哪种文体最合适,特别不能把“提示语”里的几句话,依次拿来充当自己的议论层次。这样做,看起来挺省事,其实犯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忌——成千上万的考生在文体选择和议论思路上“撞车”了!当许许多多考生都扑向议论文…  相似文献   

17.
“年年考作文,岁岁题不同。”尽管高考作文的命题很难猜中,但只要吃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精神,探寻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规律,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还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  相似文献   

18.
对高考作文命题的研究,首先不能忽视对命题人员指导思想的研究,命题人员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到考试的质量和教学方式,回顾一下近年来高考命题人员在作文命题上的思路,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是十分明确的,1988年思路主要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认为“各种样式的作文命题都要服务于教学目标”,989年思路是“不是命题方式和技巧,而是评分的误差如何控制”,1990年注重了命题方式,同时考虑到评分标准,1991年重在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同时兼顾了语言的基本功,还有一个指导性想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2008年高考出的是一道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它继承了2007年的命题思路,较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的命题则更加成熟。“带着感动出发”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命题“淡化审题意识”之声甚嚣尘上,在如此的一个舆论氛围里,不少的高考作文命题将“淡化审题”引向了极致:所命之题让考生无需审题,只要把自己曾经准备过的优秀作文,靠背诵抄到试卷上,  相似文献   

20.
欧阳林 《学语文》2004,(1):5-26
作文命题是作文考试的核心,而命题者的导向意图,则是命题的关键。在古代社会,作文的目的在于“教化”,在于“代圣人立言”。今天的作文,在形式和内容上虽有变化,但“代圣人立言”的本质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这表现在命题人对作文立意的鲜明导向上。我国的作文命题,基本是三种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