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传统电影的连续情节及完整叙事,王家卫的电影更多的是通过碎片式叙事手法来呈现一种电影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状态,在他的影片中,总是通过散碎的细节、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温燕琴 《新闻世界》2014,(7):291-292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画面不仅仅局限于镜头的运用与处理,分切和组接,场面、段落的组接及转换,而是通过对画面光影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更深刻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营造虚幻的气氛,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以及塑造整个影片的风格。影片通过众多色彩象征手法和光影烘托手法构建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色彩与光影交织的画卷,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由开始到幻灭的过程。本文对影片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蒲洪花 《青年记者》2016,(18):69-70
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①从叙事上讲,电影《寻龙诀》对叙事主题、情节和结构进行了盗墓探险类型片模式建构的有效尝试,影片按照剧情叙述发展的事件流程和时空结构呈现电影的主题思想,影片中故事呈现的叙事手法和技巧为中国探险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武瑾 《新闻世界》2011,(6):198-199
由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自上映以来,无论在口碑与票房上都一举夺得了绝佳成绩。这部影片以西部片的空间风格,快节奏的剪辑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观影快感。本文将运用格雷码斯的二元矩阵手法,对影片的叙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前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宣教色彩相对浓厚,影片观感难以共情共鸣。新时期抗美援朝影片以历史事件为蓝本,在故事选材、叙事手法、场景设计等方面观照历史,将主题价值与情感表达综合表现有机融合,视觉和历史记忆相互构建,电影的艺术创作震撼视觉,激发情感,民族责任感、归属感、抗美援朝精神升腾。观众民族、家国、个人价值的归属与认同由此获得。  相似文献   

6.
镜头是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使用长镜头是一种加强影片叙事的方法。影片《寄生虫》通过高度戏剧化的叙事手法、精彩的视听语言,向观众揭露了现存的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影片中的长镜头对于作品的叙事有着重要的功用,为电影在细节上助力。本文以《寄生虫》为案例,结合案例浅析长镜头对该片在叙事真实性、叙事主题、叙事时空、叙事氛围四个方面起到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7.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故事即导演与观众沟通的工具。因此,叙事是一部电影最为核心的任务。从叙事美学的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空间)出发,对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叙事手法与技巧上与华莱坞"作者电影"一脉相承,其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逼仄的叙事空间与反常规的叙事结构相得益彰,在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下给观众更深层次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9.
李醒岚 《新闻世界》2011,(8):265-266
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色彩片时代,银幕影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国内外大量优秀影视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的色彩创作取向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利用不拘一格的色彩创作,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作者在对各种风格的影片进行色彩美学风格分析的同时,探求电影的主流色彩美学创作理念,给予今后电影的色彩美学创作更多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庞菲儿 《东南传播》2020,(10):62-65
迪士尼真人电影《沉睡魔咒》对《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故事《玫瑰公主》进行叙事重构,形成了巨大的颠覆性张力,在解构经典童话的同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童话叙事。在情节的重构上,影片改变了源文本的核心事件,以变调性转述、极速矮化、义理置换等改编策略,解构了经典童话中的男权文化意识;在人物的重构上,影片突破了源文本中男权文化建立的女性角色规范,凸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深层结构模式的重构上,影片改变了源文本设置的二元对立项,并延展出了多组对立结构来体现父权制文化与女性处境的对立,呈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叙事理论对获得第81届奥斯卡8项大奖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进行评析。该片以三条主线展开剧情,采取了多技巧混搭式的剪辑和非线性碎片式的立体叙事方式。文章还分析了影片中的细节处理和主要人物性格,并阐述了该片对中国电影的启示,那就是在表现形式上采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在诠释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深入地展示细节,针砭时弊,才是一部电影的魂魄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13.
《赛德克·巴莱》是近年台湾、乃至大陆电影市场中较为独特与优秀的抗日题材影片。该电影以真实的雾社事件为背景,采用长达五小时的篇幅,用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手法,叙写了赛德克族人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中,找寻文化认同与灵魂救赎的故事。本文以人物群像分析为入口,重点分析影片的美学表现以及叙事手法两大层面,试图挖掘导演蕴藏其中的旨趣与主题。  相似文献   

14.
游欢 《今传媒》2021,(4):94-96
空间叙事是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的一种手段。电影《江湖儿女》中,空间的选择与建构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叙事动力、"边缘人"塑造的场域;影片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扩充了影片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影片建构了物理、社会、精神多重空间,不仅形成了隐喻,也深化了影片主题,传达了对一味追逐金钱的批判和对讲求"情""义"的赞扬。空间叙事丰富了影片审美的观赏效果,成为促成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因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江湖儿女》进行解读,也能深化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受极简主义美学观念和禅宗简素风格影响,北野武在电影拍摄中自觉形成了节制的创作手法。叙事架构大胆省略,情感表达藏而不露,视听风格纯粹极致,北野武对节制手法有意追求从而形成了影片的简约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以主旋律为题材的电影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之一.文章立足于献礼片《1921》,从影片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物塑造、视听元素叙事符号三个方面讨论电影的进步之处,从叙事线与背景两个方面讨论影片的不足,对整部影片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相似文献   

17.
李公男 《新闻世界》2011,(6):190-192
通过对电影《卑劣的街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这一叙事结构体现在包括主人公在内的所有角色身上,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叙事框架;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要素的展示,也从更深的结构层次上揭示了影片的内涵,这对于观众探究整部影片的意义,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了分析。影片一系列对立冲突的符号和声音,深层叙事的平行对位,构成了复调叙事,形成了内在意义的生成方式。外层叙事的解构和权威叙事者的缺席,留下了大量的阐释空白,形成多元阐释。因为影片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研究影片的叙事特点,认识影片的隐蔽的意义结构就具有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严智爽 《东南传播》2016,(10):35-37
电影是一门时间艺术,电影时间是对现实时间再创造后的时间形式。电影延长时间将故事时间在画面上具体化的脚步放缓使其长于现实时间,是一种重要的电影时间调度手法。文章运用个案研究法,以美国影片《无耻混蛋》为案例,对影片中出现经典场景进行拆解,对电影时间的延长方法与形式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发现电影延长时间可以通过镜头语言与后期蒙太奇剪辑的创作技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