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武汉市武昌区的南湖之滨,有一座秀美宜人的桂子山,以每逢中秋丹桂飘香而得名。依山傍水治学修德于此的,是百余年来“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华中师范大学,而拥有更为悠久历史的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71年,即当时的文华书院藏书室——文华公书林,后经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三校的图书馆合并而成。以西方文献为主的老华中大学文献、  相似文献   

2.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的新著《不朽的文华: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是近年来较为系统的一部图书馆史研究著作.它通过详细的史料再现了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专科学校的成长历史,将大历史与微历史融为一体,从教育文化史的角度重新阐述了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周洪宇教授的《不朽的文华——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一书,把"文华"分为兴起、发展、困境、重振和繁荣的起伏过程,并从六个方面提炼出"文华精神"。该书具有丰富翔实的史料、开阔多元的视野、独树一帜的学术创见以及缜密充实的论证等特点,可谓是图书馆学史、档案馆学史和教育史学的力鼎之作。  相似文献   

4.
沈祖荣先生(1884.9.11—19772.1),字绍期,英文名Samuel T Y.Seng,湖北宜昌人,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1911年武昌文华大学文学学士毕业后,追随“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韦棣华女士(Miss Mary Elizabeth Wood),致力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供职于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并担任馆长近40年。1914年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留学,开创了我国赴美攻读图书馆学的先导。1916年学成归国后,发起席卷全国的新图书馆运动。1920年,与韦棣华女士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5.
韦棣华(1861年8月22日-1931年5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巴达维亚城,父母均是英国后裔。她在家中七个兄妹中排行第四,青少年时代大多在家帮忙操持家务。1889-1899年,她担任巴达维亚城理奇蒙得纪念图书馆馆长。1899年12月,她来到中国。此后,除数次返美与访英之外,她几乎一直都在中国工作与生活。她不仅创办了思文学校八角亭图书室、文华公书林、文华图书科(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还极力推动美国归还庚款余额以发展中国图书馆等教育文化事业,并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中外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她为近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相似文献   

6.
韦棣华是文华公书林和文华图专的缔造者,其遗嘱作为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重要史料,尚有待充分揭示和探讨。本文在对韦棣华遗嘱内容揭示和文本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多方面的史料,对韦棣华遗嘱中的主要诉求进行了深入剖析。韦棣华遗嘱的核心思想在于两方面:拒绝让华中大学掌控文华公书林;坚持文华图专的独立发展。前者是由于文华公书林身负公共图书馆使命,但华中大学欲将文华公书林作为其专属的图书馆,同时这也危及文华图专的独立办学;后者是由于文华图专地位特殊,华中大学既欲对其实现全面管辖,又对文华图专的发展加以限制。韦棣华遗嘱的执行不但捍卫了公共图书馆精神,扫除了文华图专发展的部分障碍,也使韦棣华成为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引领者。表2。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7.
文华公书林纪事本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启森  赵纪元 《图书情报知识》2008,(5):109-112,F0003
坐落于武昌昙华林的文华公书林(Boone Li-brary),是我国最早按美国图书馆模式建成的一所开放式的图书馆,也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这座曾被学者誉为“崇楼杰阁”“颇为壮观”的一项多功能的宏伟建筑“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现代图书馆的实务”[1]。它的创建者是旅居武  相似文献   

8.
就武昌文华公书林的创办,阐述创办的时代背景、起源、过程,以及公书林的基本特征、对现代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图书馆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不朽的文华——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一书从"文华共同体"入手,展现了其在时代变迁之下的发展风貌和内部网络。深入阅读后,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独到之处:纵横交错并融合动静发展光谱,切入角度置于教育文化史中,深化历史逻辑统一,生动还原人事杂糅的历史风貌,着眼于朝向多维视野。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服务的理念伴随近代图书馆而生。百多年前古越藏书楼即已引入近代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文华公书林引入近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晚清至民国时期私立图书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图书馆法令中有关私立图书馆条款的考察,揭示作为图书馆事业一部分的私立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文华公书林、东方图书馆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图书馆的考察,反映私立图书馆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最后从私立图书馆的宗旨出发,揭示其折射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将文华图专、文华公书林与相关社会化机构视为“文华系统”,以文华系统的参考咨询教育为切入点,考察其人才培育机制。文华系统的参考咨询以文华参考室为中心,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汇合、职业情怀、职业精神的熏陶等功用,并通过人际网络和学术书刊的传播实现理念的传播与回流。这一人才培育机制的特点是馆教一体的实践导向,职业情怀、职业精神与专业素养的融合。以此反观当代的图书馆学、档案学教育,提出应当重视与实践单位的深入合作、阶梯式培育职业情怀与精神、以更宽阔和系统化的视野考察相关教育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韦棣华与中国图书馆学的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皇后”的韦棣华女士,是我国图书馆学的先驱人物。在中国,她筹建图书馆,创建“文华公书林”和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校;她引进了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大门,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先河,并促成了中国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她身上,体现了对图书馆事业高度的忠诚与热爱,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克己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医治当代中国图书馆界浮躁之风的一剂良药,更是支撑中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激励图书馆人为图书馆事业不断奋斗的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华公书林与文华图专的巡回文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华公书林和文华图专的历史上看,从武昌昙华林到武汉三镇,至重庆,所办的巡回文库不仅使读者得到了切实的便利,更向民众宣传了现代图书馆理念,同时对我国图书馆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洪波 《图书馆》1992,(3):28-35
中国有悠久的图书馆传统。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典籍收藏,至魏晋南北朝,藏书已达到第一次兴盛。既有源远流长的图书馆传统,也有源远流长的图书馆学萌芽。但如果我们按照最为一般的理解:“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那么就不能不承认,作为一种文献流通的大众设施,图书馆只是中国近代的一种事物。在我国,1903年武昌文华公书林被认为是第一个公共性质的图书馆,1904年湖北省和湖南省图书馆相继建立,以后各省公共图书馆纷纷建  相似文献   

16.
韦棣华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缔造者与奠基人。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通过大量调研、历史爬梳与解读式内容分析,解析韦棣华图书馆学教育实践及理念。文章认为,以文华公书林的创立为标志,韦棣华助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从“隐学”走向“显学”,其教育实践功绩主要归纳为“建立文华公书林”“引入美式图书馆学”“力争美国退还庚款”三点。在此基础上,韦棣华的图书馆学教育理念可以概述为以下三点:坚守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图书馆学教育发展道路;保障学科独立稳定,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深化学科中外交流,提高学科国际知名度,持续优化图书馆学教育体系。最后,结合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以韦棣华实践与理念为依托,提出当前及今后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韦棣华一生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她的业绩包括(一)开创中国第一个近代图书馆专业教育机构,为中国新图书馆运动奠定了基础;(二)创办文华公书林,建立新式图书馆;(三)为退回庚子赔款、筹集文华图专的经费做出了贡献;(四)生活俭朴,为我国图书馆事业贡献了力量。同时也指出韦棣华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给中国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毛相麟 《图书情报知识》2007,(5):107-108,106
我是毛坤的长子,1931年3月生于武昌。当时我们家住在武昌三义殿街,那是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曲折而幽静,紧邻文华公书林所在的昙华林路,它的北面就是城墙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翌年,父亲随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迁至重庆,母亲和我们就回到四川乡下的老家。  相似文献   

19.
胡剑 《四川档案》2010,(4):20-22
民国时期,一种叫童子军的学生组织曾风靡中华大地。 童子军于民初传入中国。1912年2月25日,早年曾留学美国,专门考察过美国童子军教育事业豹湖北武昌人严家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从。  相似文献   

20.
文华大学图书科是美国圣公会等教会机构在武昌所办的文华书院升格为文华大学后的产物之一。文华书院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文华大学又与此时中国各方面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传教士工作重心和办学战略的改变有密切联系。在义和团运动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