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学习文言诗词的目的。新大纲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要求是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诗词的能力,什么样的文言诗词是浅易的呢?第一,从文章所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词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等形式;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诗词作品。初中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浅易的文言文,是全面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  相似文献   

2.
王针桂 《现代语文》2006,(11):47-48
中学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浅易言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首要条件是,学生能够掌握800到1000个言常用词的用法.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言词语教学。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献礼 《快乐阅读》2011,(11):128-128
1.选文标准——突出浅易。201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透视高考语文卷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选文,"浅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①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②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句式。③从文章的体  相似文献   

4.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考生要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古代诗文的标准是: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词类活用,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文章体裁是记人叙事形式;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较少;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5.
提高言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转移言教学的重心。其次,要转换教学的“主角”,让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来。第三,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要密切结合,要讲科学性。第四,要提高言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易言的能力,关键要抓字词、句式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第五,要掌握章的理路。  相似文献   

6.
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言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言阅读习惯。阅读浅易言的能力包括解释语义的能力、正确断句的能力、诵读的能力、理解意的能力、领悟分析的能力.评价鉴赏的能力等;良好的言阅读习惯包括背诵句段的习惯、积累整理词语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迁移拓展的习惯等。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的文言文片断皆为浅易的典范的文言作品。文章体裁多为叙事、写景和抒情类;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句式;文章运用的词汇也大多是常用词和次常用词。然而,仍有不少考生谈其色变,望而生畏,失分甚多。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考生对文言知识掌握不牢因素之外,不懂解题技巧也是一重要因素。下面,  相似文献   

8.
新年游艺宫     
新年游艺宫一、节日灯谜1.诸君猜谜,不要多言,不要走,且站在一旁,对着细想。(打一字);2.欢欢喜喜过新年(打花名二):3.在希望的田野上(打一字);4.一月一日非今天(打一字);5.只因自大一点,惹得别人讨厌(打一字);6.消费者举手赞成(打常用词...  相似文献   

9.
吕彬 《青海教育》2002,(12):25-25
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所提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一般来说,所谓“浅易文言文”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体裁多为人物传记,多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传,内容积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语言并不艰深,比较易于把握文意,词汇、句式大多是常见的,而且往往在课文中已经学过。第三,不需过多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较少出现涉及名物典章制度的专门术语,没有太多障碍。《考试说明》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分为两个层级:一是“理解”,即理解或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句子;二是“分…  相似文献   

10.
赵继发 《学语文》2002,(3):24-24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的文言文片断皆为浅易的典范的文言作品。文章体裁多为叙事、写景和抒情类;文中出现的语法结构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句式;文章运用的词汇也大多是常用词和次常用词。然而,仍有不少考生谈其色变,望而生畏,失分甚多。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考生对文言知识掌握不牢因素之外,不懂解题技巧也是一重要因素。下面结合2001年全国高考卷对如何巧解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解读上面文字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理解、评价文章内容,丰富文化积累,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五言今体诗包括两联四句的五言绝句、三联六句的五言小律、四言八句的五言律诗、少则五联十句、多则百联二百句的五言排律这四种。如果对姚鼐的《今体诗抄》进行举证分析,便不难发现:其平仄句式凡23个,可分甲、乙、丙、丁四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包含基本平仄句式及其变格平仄句式两类,基本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只有一个,变格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有若干个,数量并不完全相等。不论是平韵诗,还是仄韵诗,只要是五言今体诗篇,其各个诗句的平仄配搭就要符合以上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不能有另外的平仄句式;若有,那就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篇。当然,在各个诗句平仄配搭完全符合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的前提下,诗句在配搭成篇时,其平仄还必须合乎“对”和“粘”的规则,在押韵和对仗上,也要符合格律标准,否则,也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  相似文献   

13.
近一年来,我对古文常用词教法如何科学化问题,做了些新的探索。现以《师说》为例谈谈我的初步体会。 (一) 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掌握足够数量的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之所以提高不快,主要是因为教者对古文常用词教法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因此,我在课前从调查研究入手,对课文中常用词的数量和出现的频率做了精心的统计。  相似文献   

14.
【考点聚焦】 1.《语课程标准》对古诗诵读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对言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总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这样几个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掌握课的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3)了解课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默写课中的规定背诵的段或篇以及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篇目;(5)了解课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要使章立意超群、出类拔萃,应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感受时代的气息;其二是思想起点高,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增强章立意的深度和高度,以求新意。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初中阶段的言学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强古诗的背诵;二是学习言,重在理解其基本内容,不要过多地关注言词法、句法,即要把言当作“章”来学,而不能仅当“言”学。三是明确评估考查的重点,强调对诗的整体理解,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章。  相似文献   

17.
“汉语式英语”是我们写作中常犯的错误之一。要避免这类错误应该从最基本的句式入手。首先我们应该要牢记和运用好五种基本句型。这五个基本句式可以演变出多种复杂的英语句子。换言之,绝大多数英语句子都是由这五个基本句式生成的。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这五个基本句式构成了英语句子的基本框架。其结构为:1.主谓结构;2.主系表结构;3.主谓宾结构;4.主谓+双宾语结构;5.主谓+复合宾语结构。五个基本句式详细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当代言的教学,《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言实词,言虚词、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些说法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意味这教学的结果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决定我们的教学要有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阅读理解     
近几年的高考卷中,阅读理解题主要从七个方面设题:1.章的话题;2.章的中心思想;3.章的细节;4.章的结构;5.章的寓意:6.词义、语义的猜测;7.逻辑推理、判断。  相似文献   

20.
实验稿《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言阅读教学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80篇”,这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初中阶段言语段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