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已成为世界政治民主发展的热点,公共政策制定则是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公民治理"的兴起,在传统的与公民隔绝的精英决策中融入了"将公民考虑进去"、"与公民一起工作"的新型决策模式。然而公民过度参与决策会影响到政策效益与效率的达成,在决策实践中,精英决策仍占主导地位。有效决策模型从平衡和随机性角度提出了公民参与决策的可操作性模式,既能平衡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又能合理分配精英和公民的决策权力,对于我国形成宏观问题的决策坚持以高层精英为主导的自主式管理决策模式、中观问题决策坚持以精英和公民参与的改良式自主管理决策和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模式、微观问题决策坚持以公民参与的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和公共决策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关联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风险和公共危机的不断发生和蔓延。公共危机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安全危机。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对第一个面对危机接受考验的地方政府提出了巨大挑战和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危机发生时第一重要治理主体,就必须从加强危机预防意识,完善危机治理预警机制,健全社会参与合作机制和危机治理组织机制,创新践行危机治理分类治理策略等方面不断提升危机治理能力,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良好合作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公民治理理论的兴起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缺陷的弥补,开辟了公共行政改革的新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提升了公民意识、培育了公民资格、拓展了公民参与,是对集中控制的专业主义行政模式弊端的部分消解。用公民治理理论审视我国的公共行政发展,克服效率悖论、信任缺失、公民参与形式化等公共行政困境,必须建构公民参与法律制度、完善公民与政府合作机制、培育积极而主动的公民参与意识、健全公民资格和参与路径,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形态和社会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是导致地方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动模式不成熟又是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变革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单向管控模式,不断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公民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公民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互动,探索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网络问责对地方政府传统公共决策模式提出了挑战。地方政府处置失当极易引发公共决策困境,甚至导致公共安全事件。若干典型案例表明,公共决策困境中的公众网络参与逻辑如下:公民网络参与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网络舆论失控是公共决策困境的重要原因;理性的公民网络参与有助于走出公共决策困境。为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地方政府要走出公共决策困境,其对策思路如下:确立多元化民主参与理念、确保公共决策中公民充分而有效的参与、重建地方政府的网络舆论话语权和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社区学院治理过程中,促进社区学院基于社区需要提供教育服务。企业与社区学院开展教育合作,社会组织监督、支持社区学院发展,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社区学院治理,美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学院治理的机制给中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的转变,是政府自主地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这种转变由来自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的挑战的外在动力,以及源于地方政府自身完善的要求和公民社会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双重推动。文章试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转变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民主化的深入发展,以公私部门合作、营利和非营利机构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社会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化治理符合公民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弥补了科层制政府治理的局限,推进了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因而,应深入分析网络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行政体制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将网络化治理融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之中,以网络化治理助力我国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1.
治理与善治的理论范式从引入中国之初就被寄予过高的价值期待,治理范式下的公民参与启动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科层制和现代民主体制的理论反思及实践层面的探索,但现实中的公民参与却面临着挑战。由此我们不能单纯从理论上对治理范式下的公民参与寄予过高的价值期待,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在实践中发生着的需要进一步检验证实的过程看待。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转型时期公民参与社区管理过程中权责界限不清晰、积极性不高及参与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公民参与管理的职责权限,强化权力运转机制并加强对社区管理的监督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应当重视和吸纳的关键性要素。目前我国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存在总体参与率较低、参与不平衡,非政治性参与为主要内容,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畅等不足。为了优化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和谐和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应通过注重内容和形式、提升参与效能感、完善制度化环境和科学定位社区组织的角色等途径,有效促进公民社区参与,推动社区"内生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基于网络公共领域理论,对北京市三环新城社区公民网络参与的运行机制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治理各方都有建立一个便捷、有效的沟通平台的需求,这一平台是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网络社区,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社区精英的倡导与发起,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认同与回应。在网络公共领域上,社区治理主体能够平等沟通,就社区公共事务的解决,应理性协商,达成共识,进而催化了社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州市社区治理状况的调查,发现湖州市社区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手段落后、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民间组织的不成熟、居民委员会地位的模糊不清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只有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公民精神的培养以及制度层面的完善,治理理论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并达到良好的状态"善治".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与强化执政党的权威之间经常会构成一对矛盾,公民的参政要求有时会出现某种阻滞,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和引导民意,通过民主执政的方式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把政治参与和民主执政有机统一起来,提升执政党的民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全球治理”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全球治理的提出、全球治理的主体、全球治理实现的可能性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全球治理理论虽顺应了时代潮流,但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治理活动的内在要求,参与是治理概念的应有之义,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参与的实质是赋权。我国许多城市社区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推动社区参与,从而使社区更好的发展。通过对成都市成华区和深圳市盐田区在此方面的实践的比较.对社区参与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西方治理理论述评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全球化引起人类社会政治过程的重心正从统治走向治理 ,治理理论很快被运用于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象 ,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本文对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治理的基本界定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治理思潮是西方国家为谋求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多重严重的政府危机而兴起的一种公共行政改革思潮。它探寻建立和发展新的公共责任机制,由政府与市场、公民社会协同管理公共事务,以调节各种利益矛盾,化解各种社会危机,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这一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及其所蕴涵的一些管理理念,不仅为众多西方国家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而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形势下,正向世界各地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