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近年来,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在表现形式、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上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对此,中央九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十分及时和必要,抓住了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强化打击力度,提高惩治效果,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增强媒体公信力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建章立制,强化内部管理新闻敲诈行为以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不但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而且轻者违法重者犯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
在中宣部等九部门部署开展根治假新闻、惩治假记者、打击新闻敲诈的专项治理活动中.全国各新闻媒体自觉行动起来,拉开了整顿采编作风、杜绝以稿谋私、树立清风正气的活动帷幕。  相似文献   

3.
媒体法治     
当前,在打击新闻敲诈、假新闻和“净网2014”专项行动中,媒体的一些违法违规案件屡屡爆出。
  10月20日开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媒体应向公众传播现代法治文明的理念,监测和督促法治建设进程;同时,也要促进新闻法治建设,加强内部法务管理。
  “打铁先要自身硬。”媒体法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3月27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通知指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新闻界病害,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报道是新闻领域的公敌。近年来,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屡禁不绝,这些恶劣行径败坏了新闻行业的名声。  相似文献   

5.
<正>中宣部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推进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中宣部2014年4月3日召开座谈会,就落实中宣部等九部门通知要求、深入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进行专题座谈、专项部署,推动各地各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深入推进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会议指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  相似文献   

6.
陈阳 《编辑之友》2015,(7):61-66
新闻敲诈是对媒介话语权的异化,对异化过程的探究有利于揭示新闻敲诈的深层原因.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新闻敲诈是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它折射出媒介话语权具有权力与权利叠加的特性,这一特性助长了记者对媒介话语权的滥用.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新闻敲诈侵蚀了传媒话语权的公共性和公开性.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新闻媒体位于政府与民众之间,这一中间人的身份为新闻敲诈提供了前提,这也正是新闻敲诈在世界新闻史上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闻敲诈是指新闻从业者、新闻机构以媒体曝光威胁、要挟当事人,从而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我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滋生利己主义,价值观离散使新闻业偏重经济效益,社会道德失范波及新闻传播领域,导致新闻敲诈行为的发生和蔓延。新闻敲诈严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严重侵蚀媒体公信力,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混乱,我们必须予以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同时要不断完善新闻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消除新闻敲诈行为。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8-13
当前新闻敲诈事件频出,此类事件的处理往往采用惩罚为主的刑事归责,而这种方式在刑事罪名选用上尚显混乱,整治成效也不显著。从刑法视野中新闻敲诈的概念界定出发,提炼出新闻敲诈可能涉及的刑事罪名与犯罪构成,限定新闻敲诈的犯罪类型,并指明现有法定罪行的不周延性以及刑罚打击模式的弊病。新闻敲诈刑罚处理的实质是禁止权力寻租,而过度强调新闻敲诈的刑罚将可能损害新闻自由权的行使。采取刑罚最小化的社会控制策略,提出"扩大私法惩罚适用"、"发挥行业协会监管功能"、"合理应用主管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增强民意监督与加强队伍建设"四项措施,保证新闻敲诈治理的合理成效。  相似文献   

9.
日前,中宣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记协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其实.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但为什么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却屡禁不止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为何屡见不鲜.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假记者们生存的土壤。土壤之一,就是我们的被骗的部门或个人屁股不干净。  相似文献   

10.
高方 《传媒》2014,(9):11-14
正3月27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当前的新闻敲诈有哪些特征?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打击新闻敲诈?公众如何分辨真假媒体和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新闻敲诈者"苍蝇头、老虎身",基层苦不堪言《传媒》:为什么要采取专项行动打击新闻敲诈?基层单位和群众对新闻从业人员哪些问题反映最强烈?  相似文献   

11.
10月18日,检察日报社新闻研究室和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召开“新闻敲诈的法律责任”研讨会,与会人士围绕新闻敲诈的定罪、成因、防范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李德勇“组团”进行新闻敲诈的事件八手,在论述舆论监督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新闻敲诈的种种危害和违法犯罪实质,并提出了整治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媒资讯     
《记者摇篮》2012,(6):91-92
全国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行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全国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一些媒体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目无党纪国法,无视管理规定,违反职业道德,利用新闻采编活动的职务便利和新闻记者的职务影响,滥用新闻采访报道权,对基层单位企业等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甚至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基层群众将这一现象称为"新闻敲诈"。新闻敲诈问题,严重侵害了基层单位、企业和群众利益,损害了新闻队伍形象,侵蚀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几年来,各地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治理新闻敲诈问题,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屡禁不止。为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防止新闻敲诈现象扩散蔓延,从去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处了《购物导报》等一批新闻敲诈案件,关停了一批违规的新闻单  相似文献   

15.
管理     
《传媒》2012,(8):6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7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19日起公开征集此类违法线索。据悉,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行动执法  相似文献   

16.
李一鸣 《今传媒》2021,(4):130-132
"新闻敲诈"作为一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违法行为,隐藏在各种新闻媒介运作过程中。"新闻敲诈"多变的方式和形态成为其特殊性,对个人、媒体乃至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对"新闻敲诈"的演变与趋势进行梳理,进一步从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出发对其实质进行剖析,并提出在双重属性下平衡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闻敲诈事件的频频发生,使“新闻敲诈”一词闯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业内关注的热词。新闻敲诈是指媒体或记者假借舆论监督的名义,以不利于报道对象的新闻稿件相要挟,对报道对象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视野     
《新闻实践》2012,(9):94-94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 法制日报7月20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7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执法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学界普遍认为,"新闻敲诈"的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使用,该词是据马克思作品翻译而来。言下之意,该词当属德系外来词。然据笔者考察,马克思关于"新闻敲诈"的概念与近现代学界、业界、官方所使用的"新闻敲诈"含义并不匹配,也不存在明显的承继关系。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马恩全集》)的记载,其中文版是在俄文版基础上转译,虽参考德文手稿,但笔者猜测该词的含义已偏离了原义;同时,从词汇学的角度看,中国本土亦具备产生"新闻敲诈"一词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0.
高方 《传媒》2014,(9):14-16
正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从3月底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切实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防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蔓延。此次专项行动,给新闻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正气之风",中国记协作为参与此次专项行动的部门之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特点?中国记协在专项行动中做了哪些部署?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记协的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