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张燕丽 《出版发行研究》2023,(7):107-111+79
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音乐类图书出版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音乐类图书出版数量激增,是我国音乐类图书出版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些音乐类图书以实用导向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以民营主导创新音乐图书出版模式,以中西融合推进跨文化出版,以丛书形式推进音乐读物普及,从而形成了我国新型音乐图书出版类型,推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事业。其成功经验对当今音乐出版内容建设、渠道拓展、商业模式创新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音乐图书的出版格局正在悄悄地发生着重大变化。 熟悉音乐图书的人士都明白,建国50多年来,我国音乐图书的出版已经经历了大约两个阶段的发展:建国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音乐图书由两大专业出版社(人民音乐社、上海音乐社)一统天下,儿乎占据了音乐图书市场九成多的份额;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每年约有一百多家出版社涉足音乐图书出版,市场格局和图书品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两个专业社仍占据音乐出版的  相似文献   

3.
刘滢 《出版参考》2015,(2):32-33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成规模出版的“大众音乐图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中国的大众音乐图书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就有了,而笔者在文中谈到的大众音乐图书的概念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规模化出版的“大众音乐图书”). 经济的开放必然伴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民被压抑太久的文化艺术渴求如洪水般全面爆发,中外文学、历史等各领域著作的爆炸式销量自不必说,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代表的大众音乐出版创造了单品种累计销售数百万册的传奇.如该社出版的《外国名歌200首》《中华卡拉OK大家唱》等几种大众歌本图书累计销售达400余万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环境所造就的不可复制的奇迹.可以说,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是大众音乐出版迅速壮大发展的一段光辉岁月.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科普图书,十有八九的读者会想到《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1959年首次出版,此后屡创佳绩,并带动了20世纪60—80年代中国科普图书的出版大观。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普图书出版开始呈现下滑之势,而且“科普”的概念也发生了进化,除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及其背后蕴藏的历史、人文因素,都被纳入大科普的概念之下,“科学文化”这一称谓被越来越多的科学传播人士所认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蜚声欧美乐坛,受时政风云、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作品才逐渐为中国音乐界、文学界所熟悉.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其中文传记、歌词集作品的引介和传播一度趋热,与中国社会风尚的变迁遥相呼应.《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等图书亲近大众、乐迷的出版运作,在外国诗歌引介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出版方推动音乐、诗歌、影视跨界融合,有助于延伸鲍勃·迪伦相关图书出版之外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富有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图书出版业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 曾经安稳的岁月 由于国家对出版业的高度垄断,加上图书需求量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出版业一直是最盈利的行业之一。但是出版收入的大部分(最高时达到70%)被列入财政预算,出版资源被集中分配使用,出版社根据《联盟图书》杂  相似文献   

7.
刘拥军 《出版参考》2007,(8X):19-19
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了20多年飞速增长的图书出版,在21世纪初期进入了一个增长持续递减的时期。2003年以后,图书印数出现负增长,品种和总定价的增长率也在不断递减。应该说,2003年以后,出版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总定价的增长,但在2006年,图书总定价的增长率急剧下降,降低到了2.67%,比2005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图书出版的赢利能力有趋于停滞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30年代,期刊出版有三种基本模式:代理发行、合作出版和出版机构自行创办。其中,以第三种模式出版发行的期刊占据最主要的市场份额。期刊出版不仅是出版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也是它们借以提高声誉、巩固"阵地"以及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有效方式。对此进行考察研究,能给当前的出版业界带来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出版工作者经常强调"眼睛盯着市场,心里装着读者",实际上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出版的图书要反映读者的需求,而读者需求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总结多年来图书出版的经验,什么时候我们的图书反映了读者需求,什么时候我们的图书就比较畅销,否则就销得不好,甚至出现滞销.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在图书比较短缺的卖方市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是书就能卖得好.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50年代,国有出版业由于短时间内仓促布点,并要夺取出版产业的主导权,因此大力扩张规模,导致在不少方面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是图书的质量问题。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图书评论》发表《谈当前的出版工作》一文指出:"书籍的校对工作,除了商务、中华、开明等少数书店比较认真,一般都太粗疏,误植的字和标点符号上的错误很多没校正。"1951年8月28日,胡乔木在第一届全国出版行政会议上做了《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专门谈到公营出版物的质量问题:"质量不高是一个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出版发行市场向外资的开放,图书的市场竞争已愈演愈烈.特别是2004年,出版社开始改制.出版社成为企业,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上,产品就是图书.出版界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了一个全新概念--"选题策划",负责选题策划的编辑称为"策划编辑".与此同时,有些出版社还设立了策划编辑室.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多元化的图书销售渠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目前已达3亿人口,人口虽不算多,但出版的图书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却一直占据世界首位.自90年代末,美国的图书销售额每年平均递增约5%.根据美国书业研究组织(BISG)的统计,2006年美国图书销售总额达380亿美元,销售册数达22.6亿册.合理、通畅、适应市场需要的销售渠道是美国能够实现巨大图书销售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出版市场"出版物过剩"的现象开始明显,一般读者对图书、杂志的态度是"买了就读,读完就扔".小林一博在他的《出版大崩溃》中指出,日本年发行图书、杂志60亿册,其中有20亿册要作为退货返回出版社,最后化浆处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类型小说图书的出版产业机制研究对考察现代图书出版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对现代图书出版产业机制演变与学术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并阐明"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的结构特征、逻辑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了20多年飞速增长的图书出版,在21世纪初期进入了一个增长持续递减的时期.2003年以后,图书印数出现负增长,品种和总定价的增长率也在不断递减.应该说,2003年以后,出版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总定价的增长,但在2006年,图书总定价的增长率急剧下降,降低到了2.67%,比2005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图书出版的赢利能力有趋于停滞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任何一本图书上都会有标价,这就是行业内称的"图书码洋",而图书销售的实际金额被称为"图书实洋".因此在图书出版领域的涉案金额方面就会出现一个关于"码洋""实洋"问题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李鹏 《编辑之友》2014,(2):101-104
20世纪美国类型小说图书的出版产业机制研究对考察现代图书出版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对现代图书出版产业机制演变与学术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并阐明"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两种研究范式的结构特征、逻辑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耿晓鹏 《出版广角》2012,(10):61-6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出版业开始转型,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编、印、发"为基本环节的图书出版业在市场化进程中活力不足。在这种产业转型背景下,民营图书出版业出现并首先进入图书发行环节,尔后活跃于发行环节的一些民营书商适时渗透到出版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出版社与民营公司的"合作出版"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生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格局当中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地方科技出版社因为政策灵活,改革力度大,在与中央社、大学社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势中脱颖而出.但是,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央社的强力复苏和大学社的迅速崛起,地方科技出版社日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特别是一些民营书商渗入到图书策划发行领域,更是让地方科技出版社腹背受敌.在此冲击下,地方科技出版社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科技类图书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普遍做法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即以巩固原有优势领域图书出版为中心,以加大图书出版力度细分选题和扩大图书出版范围追求图书出版总量为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