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数字经济不仅催生了产业变革,还深度影响着企业创新。从苹果的iTunes到Google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嵌入数字平台的企业颠覆性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深入研究数字平台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作用机制意义显著。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海尔COSMOPlat平台为案例研究样本,编码提取出“模块化数字平台的重要功能”、“模块化数字平台的关键要素”、“作用机制”和“颠覆性创新”四个核心范畴,并以此构建了模块化数字平台影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解码案例企业如何利用模块化数字平台(即通用性机制、兼容性机制及扩展性机制三种作用机制)来赋能颠覆性创新。本研究既对数字平台和颠覆性创新理论有着独特见解,还能对企业利用数字平台加快实施颠覆性创新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SpaceX公司提出的太空运输模式,揭示商业模式驱动的颠覆式创新相关的创新维度。研究发现颠覆性技术可以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但是,商业模式创新同样可以催生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颠覆式创新包含开放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的组织变革活动。研究提出商业模式驱动的颠覆式创新的新范式,打开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的过程机制的“黑箱”,强调颠覆式创新需要整体性的变革创新思维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选取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政策创新4个维度,构建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价值链驱动机制模型.以北京数字创意产业政策为例,结合政策年份、政策工具探讨价值链作用机制.从产业构建、区域带动、国家引领三个模式,构建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价值链增强回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蕊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17,38(5):121-129
技术轨道理论是指导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但存在局限。提出"商业模式轨道"概念,并通过中国百货零售产业中京东商城和天猫商城的创新案例对比分析了商业模式轨道的存在性、形成过程和对应的创新路径。基于商业模式要素的演化,以创造新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导向的创新路径是商业模式轨道的形成结果。商业模式轨道理论扩展了技术轨道理论,为后发企业的创新路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空间。  相似文献   

5.
从技术演进看,元宇宙是信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技术体组合的概念表达。从技术本质的“内部视角”来看,元宇宙技术的本质是对信息数字现象有目的的编程,其演进的核心机制是相关信息数字技术构成组件的“组合进化”。基于此,遵照复杂经济学和技术-经济范式,通过理论应用、推理归纳与分析思辨等研究方法,论证了元宇宙技术与其产业发展是循环互构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结论是:元宇宙是复杂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综合体现,元宇宙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发生颠覆性改变。其中,并明确了元宇宙关键技术组分模块、技术自创生创新机制与路径、技术集合与经济形成算法、技术与经济重新域定促进产业发展等相关议题。研究“技术本质与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政府产业规划部门、技术研发者、企业厂商以及投资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思维指向作用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颠覆性技术是推动人类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纷纷进行相关战略规划和部署,期望占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作为资源集聚的有效方式,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的构建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战略需求,相关研究也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文章首次以创新过程视角开展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研究。从创新理论出发,深入创新过程,系统分析了技术成长特性,明确了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内涵,并以案例研究为支撑,解析投入实践,总结投入模式,链接创新机理,实现了从创新机理到创新实践的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的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7.
区块链这一新兴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各行各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颠覆式创新”理论出发,引入国外该议题的前沿研究观点和较为成熟的案例,分析、介绍、评估区块链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颠覆式意义的影响,包括建立全新真实性验证与信任机制、重塑优质内容生产机制、构建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并最终对这一“颠覆性”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中的角色以及带来的问题提出反思,同时扩充“颠覆式创新”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更多延伸意义,实现理论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创企业成功实施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是其赶超在位企业实现市场地位升级的重要途径,环境扫描策略的选择是企业应对复杂环境变化采取差异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已有研究少有将环境扫描理论引入颠覆性创新的研究中,采用双案例研究法,基于环境扫描策略视角,以新创企业拼多多和哔哩哔哩的创新发展历程为时间纽带,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获取等商业模式价值链的维度,探讨企业环境扫描策略对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构建扫描策略驱动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的现实路径,为新创企业有机选择环境扫描策略、实现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颠覆性技术理论与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实践的研究差距,成功实现对发达经济体先发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为什么后发企业可以从颠覆性技术中获取价值?"和"后发企业如何从颠覆性技术中获取价值?",以归纳理论为基础,基于价值曲线的淘宝网和eBay易趣网比较案例研究,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颠覆性技术的共演阶段模型,展现了后发企业追赶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后发企业虽然在技术能力和市场资源上处于劣势,可以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地将先进经济体的颠覆性技术引入新兴经济体;客户的价值主张对后发企业至关重要,后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战略伙伴的互补资产构建本地化的独特价值网络。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不应忽视过度消费和非消费者群体带来的破坏性增长机遇。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驱动下,产业将以智能技术系统、物联网及服务为基础形成产业互联网。首先研究"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机制,包括"互联网+"驱动的智能产业元创新机制和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此后,讨论"互联网+"促进商业模式变革机理,包括"互联网+"驱动的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其价值创造机制。研究认为产业互联网新型商业模式并不稳定,需要平台规制体系对其进行内部制度建设管理和外部市场监督管理;最后,分别对产业互联网发展初期、成长期、成熟期、革新期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三个维度,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阐述了智能化发展是否促进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实证方面检验了颠覆性创新在智能化发展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颠覆性创新水平,是新时代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主要途径;智能化发展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机制间接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发现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更明显;最后,企业智能化发展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灵  余翔 《科研管理》2015,36(10):77-84
中国高铁创新模式的探索可以更好地进行行业预测和展望。本文采用案例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在梳理历史上成功的破坏性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破坏性创新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流变轨迹。通过回顾中国高铁的创新背景和过程、分析高铁的技术特征,发现我国高铁技术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对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的路径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研发支持是中国高铁发生破坏性创新不容忽视的原因。破坏性创新不是必然地由小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完成,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企业也可能完成破坏性创新。  相似文献   

13.
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新型业态正改写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知识产权裹挟的技术标准先行已成为全球数字产业的竞争规则,缺乏互联互通标准协议导致的“数据孤岛”等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数字技术标准引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于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在细致阐述和挖掘数字产业创新概念内涵和发展其外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二十年间发表于国际顶刊的268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互动关系(协同推进)—内在机理(八力驱动)—作用路径(双向互动)”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框架,提出数字产业创新融合再造新业态的四种模式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相关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剖析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前因的联动效应,基于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组态模型,以31家技术创业企业为样本, 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多重前因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单一要素难以构成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2)网络嵌入与资源整合能力的协同作用对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3)在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情况下,资源整合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的协同作用,以及网络嵌入和战略柔性的协同作用是技术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商业模式冰山理论,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研究成果,为解释既有研究的分歧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技术创业企业根植自身情境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时代基于数字化创新的商业模式,已然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而随着产业数字化趋势越发明显,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以及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影响其在市场上能否获得先发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大势所趋”下,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影响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的463家企业为研究样本,对理论模型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化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柔性中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数字化显著调节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柔性之间的关系,也显著调节商业模式创新经由战略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间接效应,表现为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战略柔性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就越强。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战略柔性,以更好地适应动态环境,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本研究结合案例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并追踪其转型过程的进化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赋能转型机制可分为管控赋能、价值赋能和级联赋能;(2)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创收型和编排型商业模式,且对数字化转型具有倒推作用;(3)协同驱动路径有集群创导驱动、价值创新驱动、资源连接驱动和精益管控驱动路径;(4)在协同推动转型过程中,价值赋能、级联赋能、创收型商业模式和编排型商业模式均是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条件,管控赋能是边缘条件。本研究拓展揭示了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轨迹,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卢锐  吴云  王军 《中国科技论坛》2012,(2):42-47,63
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独特价值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了行业既有的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技术和商业层面分析了比亚迪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比亚迪所存在的突出优势和弱点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转型升级背景下,停留在仿造战略的企业,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实现能力重构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以我国软件企业信雅达作为观测样本,进行了探索性纵向案例研究,揭示了战略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的"破坏-增强"二元平衡机理。一方面,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能力破坏机理:有着复杂战略构想的企业,更易通过战略性学习全面感知到环境中的新机会,进而自上而下地引发创新能力进行主动有意识的变异,促进创新能力的创造性破坏。另一方面,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自下而上的能力增强机理:通过惯例化学习从工作实践中抽象出惯例,再通过能力学习从惯例中抽象出能力,使其从个人层面向企业层面扩散,实现自下而上的能力变异和积累。这一发现将能力破坏型的战略性学习和能力增强型的能力学习、惯例化学习结合起来,发现了其匹配均衡的二元机理,对动态能力观、能力重构和组织学习等研究领域具有理论意义;对处于战略转型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资源,是基于出版内容、载体和传播方式的集成性的产业。出版技术的进步对出版业发展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效果。正是技术进步的影响,出版业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现在步入到数字时代。本文分析出版技术的变革过程以及产业集成视角下出版技术体系,以及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途径。通过对后发企业追赶和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后发企业视角重新阐释破坏性创新内涵,从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技术及政策的多维角度整合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继而从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和路径两个方面总结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实现方式,探索性地构建基于后发企业视角的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出高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定量研究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