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中心句切入法”是中心阅读法中的一种。就是从中心句入手 ,层层推进 ,串联全篇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重点突出 ,能让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脾益 ,基于这一点认识 ,我是这样教学《落花生》一文的。一、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并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本课的中心句是 :“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中关键的词语是“体面”。“体面”的意思是表面的虚荣和漂亮。因此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全句的意思是 :人要…  相似文献   

2.
阅读课文《落花生》(第十一册)通过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借物明理,含义深刻,教学时应注意“挖深,联紧”。挖深。本文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要抓住课文中一家人议论花生的部分,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搞清“有用的人”和“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两种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为什么不好?这样一步步深入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把言中之旨挖出  相似文献   

3.
这句话该怎样读严文华(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校)《落花生》一文中,有关“议花生”的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读好这句话,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因此,教学时,我在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的...  相似文献   

4.
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分清课文主次;2.理解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中两句话的含义。一、理清顺序,分清主次《落花生》一课所在的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课文...  相似文献   

5.
对于<落花生>一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一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别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是扎根于人的心间,我想,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名家名篇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张爱民 《云南教育》2003,(31):25-26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层面的、不断自主感悟的过程。课文中有不少能诱发学生思维的源点,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源点的思维过程和感悟程度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对思维结果的灵活表述,有益于优化思维过程,有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殊途同归———思维结果的单一性“殊途同归”指的是先拓宽学生对源点的思维宽度,进而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考过程中,将思维慢慢收束,最后达到共识,获取单一的思维结果。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这句话含义深刻,为让学生充分地、透彻地理解这句话,一教师这样引导:师:这句…  相似文献   

7.
《落花生》一文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文章主题是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做人的人生哲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言简意深。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  相似文献   

8.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作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处处紧靠题旨,议花生是章的重点,作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引出“做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民没有用的人”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9.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第十一册)是一篇借物明理的散文,它借花生的某些特点,说明了做人的深刻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可贵志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从“我们一家人”怎样开荒、买种、翻地、播种,写到收获,以及一家人过  相似文献   

10.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11.
《落花生》是人教版九义教材语文第八册中第五组的一篇记叙文,讲了作者一家在过花生收获节时。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做怎样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案例]最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讲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7课《落花生》,这篇文章寓理于物,通过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见过只求名利,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吗?你见过不求名利而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吗?你见过又求名利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吗?”在学生纷纷举例后,教师又问:“那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的说想做“不求名利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有的…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8课《落花生》,是篇短小精悍的佳作。全文只有几百字,却具有微雕之美。(一)美在题目的精小落花生是很平常的东西。文章命题虽然显得微小、平凡、朴素,然而它却反映了宏大的思想内容,告诉人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深刻的人生哲理,曾激励着许多青少年去救一个象花生那样脚踏实地的人。真  相似文献   

14.
借物喻人法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日,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感知理脉悟道仿作——《落花生》教学设计□陈戈张向阳阅读课文《落花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揭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人生道理。教学时,可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感知、理脉、悟道、仿作”四个教程。一、设疑导入,...  相似文献   

16.
学完了《落花生》一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尤其是在进行了“我喜欢落花生”与“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辩论会之后,大家对花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内涵。如何进一步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另一次飞跃,实现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以及文本与生活的接轨呢?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像落花生一样藏而不露而且对别人有好处的呢?”一生马上站起来说:“有真才实学但不炫耀的人。”另一生说:“这还不够,应该是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7.
《落花生》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写的一篇咏物寄志散文。课文讲的是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笔者就文中“父亲”一席谈话提出异议。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  相似文献   

18.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作者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处处紧靠题旨,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引出“做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民没有用的人”这个道理。笔者在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讲到议花生这一段时,遇到了一个意外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后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花生有什么好处?它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2.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第九册《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讲的是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通过收获节上的谈话,揭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朴实自然,布局行文也很平易。学生在阅读时,容易...  相似文献   

20.
谁是英雄     
郭学文 《师道》2003,(6):26-26
朋友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闲聊中我与她谈到英雄的话题,她很快就说出一大串耳熟能详的革命领袖和战斗英雄的名字来。我问她:“除了这些人,在你心目中还有谁是英雄吗?”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想了一阵子,然后一脸茫然地看着我。面对孩子茫然的眼神,身为教师的我,自然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尤其想到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语文教育改革。曾经在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听教师讲解课文《落花生》。在讲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老师要学生说出哪些是有用的人。学生们踊跃发言:“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