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著名作品《约客》。历来人们大都认为该诗主题反映的是诗人与友人约会而久候不至,以致产生孤寂焦躁、苦闷无聊的失望情绪。权威的《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对这首诗的鉴赏也作如是阐释。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并没有触及到《约客》诗的真正意韵。既然“过夜半”而“有约不来”,诗人的焦急与无聊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样的理解乍看似乎合情合理,但又总让人觉得与该诗的本意还隔着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因为从全诗看,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是清新、静谧、…  相似文献   

2.
陈静 《现代语文》2011,(10):45-46
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选择的是黄庭坚的《清明》,诗后有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这条注释介绍了诗人创作《清明》的背景,极大地帮助了考生理解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世事无情”、“看似消极,实则愤激”的思想感情。2010年全国卷II古诗词鉴赏,选的是欧阳修的《梦中作》,注释中这样说道:“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和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同是抒写闲情的名作。两诗对读.可以看出“四灵”诗歌对唐诗的学习。两诗均不是重大题材,在一片娴静之中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在江西诗派之后,为宋诗增添了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录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书下注释在解释诗题时认为:“李儋、元锡,都是作者的友人。”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唐诗鉴赏辞典》在鉴赏该诗时提出:“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11,(13):72-72
张同吾,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国际诗人笔会秘书长。祖籍河北省乐亭县,生于哈尔滨.长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多年在高校中文系执教。1983年调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专事诗歌创作的宏观研究和诗歌评论.主要著作有诗评诗论集《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的意象和雨花的精魂》以及小说集《不只是相思》、小说评论集《小说艺术鉴赏》、诗集《听海》、散文集《哲学的白天与诗的夜晚》、随笔集《放牧灵魂》等.多次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正在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诗歌,尤其是古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中考和高考中的重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入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百咏兰陵美酒的诗《客中行》,就是一首生动有趣的广告诗。诗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对兰陵美酒倍加赞赏,把其色、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喜’的心情。”  相似文献   

9.
黎玉伟 《课外阅读》2011,(12):310-311
我走进课堂听的两节高中新课改调研课教学案例:一节课是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另一节课是苏东坡词鉴赏。在课堂中对了解《定风波》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10.
薛吉辰 《考试》2003,(10):3-4
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诗《过香积寺》,考查的侧重点是对“诗眼”的理解,实际上是对词语的鉴赏。在古诗鉴赏题中,词语的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一般包括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字叠词等几方  相似文献   

11.
【鉴赏】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是古典诗人和画家的共同追求。贺知章虽非画师,但他的《咏柳》诗却像悬挂于祖国古代艺术大厅中的一幅工笔画一样,虽经千年风雨,而其艺术魅力不减。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我在做高考语文试卷《约客》诗的鉴赏题时,就有过玄想:“诗歌鉴赏一类的题,与其以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就不如让学生写五六十字来谈其理解。这样自可让人感受一番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这岂是无可奈何做选择的沉寂可以相比的!”前几天,我在让学生做一道写百十字的评鉴文字谈诗人心境的主观题时,也真正地感受了一种活力———那种活泼的灵动可人的活力!我不禁感叹道:“文学乃是人学,一定需要阅读的自知自觉精神。我们为人师者,务要尊重学生文本解读的起码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常识的基本道…  相似文献   

13.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  相似文献   

14.
《登楼》诗为杜甫七律之杰作,关于此诗的评注、鉴赏极多,然在对尾联的读解上,历代诗家分歧较大。在切实理解该诗本意基础上,今据多部笺注、鉴赏集之说进行辨思和分析,此二句主要应为诗人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人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有《清苑斋诗集》传世。其诗音韵和谐、清丽自然。赵师秀的《约客》是一首语言清新,含蓄而有韵味的小诗——  相似文献   

16.
“酒”,与中国古代许多诗人似乎结上不解之缘。本文在读李白酒后酣写《将进酒》之际,从诗内隐含情感、诗句构思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鉴赏,为今后大众感悟此诗精髓内涵内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8.
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是历代《唐代文学史》、《隋唐五代小说史》、《唐诗鉴赏词典》等诸多图书乐于收录、鉴赏的一首名诗佳作。但对它的写作时间、具体地点、诗赠对象姓名,以及传承中形成的某些差异,却罕见系统地钩沉、解析和诠释。该文在广搜历史资料基础上,以历朝文献收录此诗的内容,深层次地发掘、考证、排比,逐一廓清这些问题,正本清源,以增强此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有一节语文课,我捧着一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我预备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多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目时,我遭遇上了唐代诗人杜苟鹤的《山中寡妇》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地撞击而不能自已。这首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两个知识点: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思想情感进入作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古诗鉴赏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