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情绪这一心理要素来探讨道德心理及其发展的心理学家主要有弗洛伊德、斯金纳和霍夫曼。焦虑、内疚、良心是弗洛伊德解释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词;斯金纳运用不良行为和惩罚、恐惧与焦虑的联结来解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霍夫曼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强调移情在道德发展中起着首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理论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政治心理社会化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基本的经验习得。国外自 2 0世纪中叶 ,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目前关于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大部分来自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理论有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伊斯顿和丹尼斯的政治体系持续性理论、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理论等。最近几十年中 ,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家庭、同伴群体、年龄、学校、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3.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及其功能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4.
新弗洛伊德主义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补,它是由众多人物的许多理论组成的一个宏大话语体系,这些理论有共同的旨趣,例如都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经典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通过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有危机的解决来实现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和说明人的道德发展问题,并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这一理论能为德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与生活化等提供深层的心理学根据.  相似文献   

5.
我的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俐 《早期教育》2005,(4):37-37
霍夫曼、埃森伯格和米勒等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均证明: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道德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情心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霍夫曼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童年创伤是霍夫曼作品中热衷的主题.霍夫曼在他的作品中透露的对童年创伤的观点和态度,在当代社会也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析霍夫曼《胡桃夹子》和《沙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主人公童年创伤形成的原因及暗恐心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断汲取文学领域内的营养来填充自己;另一方面又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思潮,弗洛伊德理论被引进以后,就对中国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本文旨在论述弗洛伊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考察了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接受和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8.
焦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三层: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本文试图通过焦虑的三个方面阐释曹七巧这个性变态典型背后形成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小光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49-51,55
在前俄狄浦斯阶段,母亲是儿童免受焦虑困扰的第一位保护者;在俄狄浦斯阶段,女性从小就被告知,女性身体是一切苦难的渊薮,与母亲决裂后的女性性征成为弗洛伊德阐释的中心。女权主义批评者在反对弗洛伊德的同时,却试图用其理论来证明一个强大的母系文学传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童年期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期遗忘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儿童的记忆与成熟的记忆形式之间存在机制上的差异.本文集中梳理了已有研究对童年期遗忘消退机制的几种心理学解释,包括记忆机能的发展、语言及元认知发展、自我的发展."多因素动力发展系统模型"的整合性解释框架以及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从神经机制上对童年期遗忘的解释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儿童道德情感培养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完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从儿童自身发掘道德情感培养的生长点,为儿童创设良好道德情感培养的家庭环境和建立有利于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有序地存在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动因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控制系统在起作用,它们维系和调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稳定发展的社会中,道德规范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十分明显和有效;在现代的稳定发展的社会中,也应不断加强道德教育以提升儿童的道德水准,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成熟的一个标志,对儿童的德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两可社会情境解释问卷儿童版(ASSIQ-C)对365名小学留守儿童与255名小学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小学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差的基本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2)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3)小学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4)小学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认知偏差在各个维度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 前言本文是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从着眼于行为效果的评价到着眼于行为动机的评价进行的研究。按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道德评价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对道德现象作出分析、辨别、选择、鉴定和判断的能力。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起源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1932年发表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总结了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评价能力。他认为大多数幼儿都是从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到了8~9岁,儿童身上才逐渐发展了按动机进行道德评价。而且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与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斯金纳关于道德的根据、善恶的本质和道德制裁等三个问题作扼要的评述,证明斯金纳的道德思想在总体上只是“一种巧妙的既控制环境又控制人的理论”,同时说明我们也可以从中拣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奥尼尔在创作《琼斯王》的过程中,设置了主人公琼斯人格结构3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失调,导致他时刻生活在现实性、道德性、和神经性三重焦虑之中。为了调节焦虑,琼斯采取了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内摄、对攻击者的认同、退化作用等,让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减轻了来自于现实、道德与神经的多重焦虑,从而促进其人格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儿童道德的经济学发生──兼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王冬兰,把多勋编者按:本文主要运用西方经济学道德观审视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比较了两者的一致性,并指出,皮亚杰理论有个根本缺陷即对儿童道德形成的动机缺乏解释,而经济学道德观刚好解释了这个问题。全文...  相似文献   

19.
小学和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问题的由来 考试焦虑(examination anxiety)亦称测验焦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随着考试对学生升学、就业及在团体中取得相应地位的作用的逐渐增强,考试焦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早在本世纪初,国外就有学者注意到考试焦虑问题,如弗洛伊德(Freud)曾说:考试焦虑常无意识地受到过去经验的强化,而这种经验与儿童时期因行为不端而受到惩罚有关。自本世纪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斯金纳关于道德的根据、善恶的本质和道德制裁等三个问题作扼要的评述,证明斯金纳的道德思想在总体上只是“一种巧妙的既控制环境又挖制人的理论”,同时说明我们也可以从中拣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