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历史就是一个写人,一个写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人也好,写事也好,一定要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写.历史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现在有些作品和文章里写的人物,我看有些问题.下面谈几个有关写革命人物的问题.一、关于宣传毛泽东同志的问题烈士传《夏明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夏明翰同志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早期在湖南亲自培养和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纵横合式通讯结构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层次。 王石、房树民采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形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而更多的事件,只有深入地挖掘之后,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意义。即使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的事,也有在认识上的深浅之别、宽窄之分。当时,报道抢救山西平陆61个中毒民工事件的,并非只有这么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什么惟独这一篇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呢?那是因为这一篇不仅对事实挖掘得深,比其他的占有更多的材料,而且作者的视野广阔:把61个阶级弟兄的命运同全国人民的关注,把首都北京与出事地点,紧紧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把一个人发生了困难,就有成百上千乃至上万的人,向你伸  相似文献   

3.
有些通讯员常常为投有新闻线索而苦恼,抱怨领导不给提供,埋怨自己的岗位消息闭塞,难以写出好稿子。其实,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通讯员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在党和政府的决策中,文件中,报告里,在会议上,都会有线索。和朋友的交谈,上街漫步,挤公共汽车,上饭馆,也可能发现线索。有的时候,翻翻报刊,读一本书,看一次电视,也有发现新闻报导线索的可能。春节前的一天,下班后我骑车回家,一辆吊车挡住了去路,只见吊车把一辆开入沟中的汽车吊上路面,车上满载的鸡蛋竟无损伤,在场的人这才松了一口气。有人说这批鸡蛋是运往货场装火车,发往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批评有些人不看书不看报。我发现,有些报刊编辑也不认真看书看报,有的甚至连本报本刊也不认真看。四川日报新闻研究所编的《新闻业务》1980年第6期的第16页中,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篇《三战士献血》的稿件,一式两份,同时寄来报社。由于我们内部通气不够,结果稿件由两个组分别编发了。同一稿件,一次以《三战士献血抢救垂危工人》为题,登在四川日报《读者来信》专栏中;事隔半月之后,又一次以《献血的颂歌》为题,登在四川日报第三版上。”这件事的出现,固然应该责怪作者将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三月十七日一版《广州针织厂十台经编机投入生产的过程说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物的作用》这篇新闻,是篇好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据我看,有这样几点: 文章短,内容丰富。全文不过一千七百字,却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人的因素第一,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才最能发挥物的作用这个道理。作者通过对事情原委的叙述,通过前后对比,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了“物的因素第一”和“人的因素第一”这两种思想斗争这一主题。线索单纯,写得不拉杂。由于文章短,读起来费时短、收益大。主题思想鲜明,挖得深。这篇文章的主题鲜明地宣传了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的人是决定的因素的思想。这就赋予经编机复活这个事情以很高的思想性。如果换了另一个主题,如说广州针织厂职工如何改装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说把新闻报道和宣传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再申述一下我的理由和认识。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说西方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说新闻只应当如实地报道事实,记者不应当发表意见,不应当议论。发表意见、议论,是社论的事,是专栏文章的事,不是新闻报道的事。他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有一个很漂亮的理由,说是我这个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去曲阜祭孔的帝王大有人在,而次数最多的莫过于乾隆,共有八次。有一种说法是,乾隆所以如此频繁地驾幸阙里,除朝圣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看望他那嫁与孔府的爱女。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讲解员,每天陪同众多的中外参观者,都要津津有味地讲述乾隆公主嫁孔府一事;有的杂志、报刊、词典等把此事作为历史知识向读者介绍;甚至有些学术论著也把它做为史实去论述历史问题。前此,余志群曾撰文否定此事,有人亦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分见《齐鲁学刊》1985年5期《否“乾隆公主嫁孔府”说》,及同刊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9):118-119
<正>这是一本从多角度探讨和解读宋代中和窑的作品,分为概貌篇、地情篇、辨别篇、钩沉篇、展望篇、鉴赏篇六个篇章,既系统讲述了中和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和窑瓷器的装烧工艺、装饰艺术、装饰特征。此外,每个篇章内设置了“相关链接”板块,将中和窑相关的碎片化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藤县中和窑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10月25日,我同虞家复同志合写了一篇特写《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稿子见报后,效果是差强人意的。《中国记者》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回顾一下这篇报道采写的前前后后。采写这篇特写,事先我们有些思想准备。老实说,我们是带着问题采访的。党的十三大,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大会,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外对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央委员会的留与退的问题尤为关切,甚至还有许多传说和猜测。也就是说,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留与退,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在这个当口上,这些老革命家在十三大上活动的许多细节,人们一定非常想了解。而且,这一个个细节,一个个镜头,都将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笔,把这些珍贵的镜头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0.
李菖鹂 《青年记者》2012,(23):30-31
近年来,笔者主要从事党报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采编工作,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深度报道理性深度的挖掘和情感力度的表现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放眼当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其中颇有些篇幅长、思想浅的作品存在.其表现大多为事件过程的浅表陈述、就事说事的事例罗列、缺乏思想的专家学者言论摘引等等,缺乏思想的提炼和照耀,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到启迪思考、使人警醒、催人奋进了.  相似文献   

11.
这是伍杰的一本散文集,共有124篇,40万字。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是散文百花园中的一簇经得起久看,耐人寻味的佳作。《追寻》题材广泛,涉及到了当今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工厂的,农村的,街道的,学校的,从北方的冰城哈尔滨到风光旖旎的西南边陲阿诗玛的故乡。名山大川,历史名城,外域风光,没有作者不写的,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完一篇,兴未尽,情未了,再写第二篇,第三篇。例如,写黄山的三篇是:《三座峰头是黄山》、《黄山之雾》、《潺潺黄山水》;写泰山的四篇是:《泰山夜思》、《泰山柏与泰山石》、《奇绝的灵岩寺》、《云…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主线与新闻副线 新闻线索指新闻语篇中的时间线索.一篇报道中通常只有一条线索,即围绕新闻核心事件(简称"核心事件")前后出现的诸多事件所形成的线索.不过,有时一些复杂报道中会同时出现两条线索--这是由于在报道中出现了与核心事件基本同时发生但事件主体又不同的相关事件,并且围绕相关事件前后也形成了一条线索.本文把前者称为新闻主线,后者称为新闻副线.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一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或将要出现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新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和意识形态范畴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不会也不可能游离于这一社会变革。恰恰是历史的进程,把思想教育和革命舆论工作推向了空前重要的境地。青年思想修养读物能否与变革着的社会现实相适应,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青年的思想渴求,实际上就反映了我们编辑工作有无政治责任感或政治责任感强弱的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书以解海龙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可谓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小议串词     
在电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时,电视专栏节日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与关注.而电视专栏节目是否被观众认可,除了节目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栏目串联同的精彩与否.串联同通常是指主持人将该栏目的节目介绍给观众时所讲的话,业内人简称“串词”.虽然串词在栏目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份量却异常重要.因为串词是要把本栏目的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节目有机地串联起来.现在有许多观众反映,有些电视专栏节目的主持人似乎可有可无,因为他(她)讲的串词苍白、空洞、呆板,有些仅仅是报了一下节目的标题,有些节目内容严重重复,有些则故弄玄虚、没话找话……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以上毛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相似文献   

16.
这是记录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历史的文字。撰写的这些人,不少是我熟悉的朋友,所描写的那些情节,不少是我知道的故事。但是,当把这些不同的人和事聚集到一个叙述体系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人一事,而是一个群体的创造,一个事业的进程,一个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第二个内容是情况储备。新闻界有位前辈曾说过“记者是靠情况吃饭的”。这说明任何报道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或人们生活中的情况。只有情况熟,才能线索多,从事新闻采访才主动。要做到这一步,主要靠情况有储备。新华社驻西藏有位记者,当一九五九年春西藏平叛和民族改革开始后,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写出一百多篇新闻报道,有时靠昼夜苦战写成万把字的通讯,有时坐在发报机旁,写一页发一页,其中许多稿件受到了新华总社和多家报刊的好  相似文献   

18.
毛澤东主席提出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議,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就这个建議作出了决定,同意这个建議。这件事在国內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新华社在發布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的公报和关于毛澤东同志的建議的决定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同时,播發了全国人民热烈討論这个建議和决定的消息,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全国人民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認識,表达了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情。这是一篇打破前例的非常精彩的政治反应的新聞。高度概括地把党的决定的精神同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思想感情結合起来加以报道,是这篇新聞最突出的特点。和通常的政治反应新聞不同的是,这里沒有“某某說”之类的个別人的片言只語,而通篇都  相似文献   

19.
“朴素与真理毗邻而居。”这是蒙田的一句话,因为有意思,记住了。很多年来,我越来越喜欢这句话,越来越觉得里面有很深的意味。作为语言的一种美学追求,每个人在阅读中都随时可能和它相遇。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都是语言实践的一种,新闻语言应该向文学学点什么呢?思想是语言的家,语言是思想的一条船喜欢沉思“思想-语言”的人里,我特别关注两位:一个是德国人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的王国维先生。不过,海德格尔玄虚得厉害,说起来有点累。王国维先生把这件事说得简明而清澈:“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  相似文献   

20.
“整合”一词是时下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估计也没有人能给它作出一个所谓的标准定义。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广泛地使用它。有些事只要能感受到它的精要之处就行了,关键还是我们在办报实践中如何运用。那么,“整合”的要义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战略思维,同时又是一种市场操作。当我们把两者真正结合起来,所有的举措就能预期、就会变得可控了。下面介绍的是北京青年报在报道这次韩日世界杯足球赛后的一篇总结文章,或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