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吴峰,吴皓东所谓非智力因素,广义地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叫做非智力因素,狭义地说,即是一个人的动机、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如何,与他们非智力...  相似文献   

2.
湛伟 《职业技术》2004,(4):43-4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德育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上好德育课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上好德育课就必须抓住学生心理,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传授的知识,讲的道理才能被学生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3.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基础上的,要实现德育课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必须依靠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与非智力因素(如注意、情感、意志、情绪等)。智力因素提供学习、操作的程序,非智力因素提供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部积极的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然而,传统的教学片面地认为教学过程只与学生的认识智力有关,抹杀非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2016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国七年级学生都领到了《道德与法治》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将逐步替代《思想品德》,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那么,法治内容的编写依据是什么?如何定位法治教育在中学德育课中的位置?法治教育应如何展开?本文将以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为例,进行一一阐释。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信念、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五个心理要素。其中,除思想品德认识是智力因素外,其余四个都是非智力因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即便是思想品德认识这个智力因素也必须借助于非智力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认同、吸收和内化。可见,培育和养成非智力因素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中职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德育课缺乏吸引力的现状,提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放在首位的观点。从中职生学习状态、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德育课是快乐的等角度分析中职德育课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必要性与实际价值,指出开发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学图书馆,不仅是学生补充知识的。海洋”,而且还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情操培养的第二课堂。是塑造学生完美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阵地。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学生大多处于12—19岁这个年龄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心理活动最丰富,最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中学图书馆拥有大量优秀图书、报刊、音像资料,这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物质保证。优秀的馆藏文献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潜移歇化的作用,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多读好书。可以使中学生知识变得更渊博,思维变得更敏捷,品德变得更高尚,人格变得更完美。有时一本好书能确立一个人的理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心探讨的课题。而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的心智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的重大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操。通过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及学习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不断增强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化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调查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学生化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调查及其启示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200040)朱伟尔一、问题的提出:学习与非智力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早已为国内外教育心理研究者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进行各种智能活动时有两种因素参与,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习惯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各种智力因素差异是很小的,成就的大小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的差异,而在于是否有信心、有进取心、有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有浓厚的兴趣、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校教育要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观点已经被众多的教师所接受。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赖于多种教育途径、各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思想品德教育是形成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教学方法审美化试说彭印中一、德育课教学的现状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它独到的教育作用,非其它学科所能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致力于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给德育课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这场举世空前的、深刻巨变的革命,也使得德育...  相似文献   

13.
在新《大纲》中,关于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已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当然,在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是数学一科的任务,各学科都有这个任务,但由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所决定,数学教学担负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任务。因而在《大纲》第7页,就有这样一段话:“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参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书写整洁、  相似文献   

14.
中学地理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德育课在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感化的有效途径,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代替的。德育课教学要想取得正效果,防止零效果和负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方式:疗法是否得当。围绕着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四大方面来提高对学生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谈教育过程的“督促”和“鼓舞”功能殷少来(安徽太湖中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学生的内因来看,影响素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更起决定作用。教育过程的“督促”和“鼓舞”手段配合使用,对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由诸多因素构成,它需要分化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去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以“兴越”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非智力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兴越和情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能力,要力克以往的“四个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内蕴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往往注重学习上的转化,而忽视了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转化。过分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际上,优生和差生成绩差距的原因,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作为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推动他们进行种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驱力”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种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语文德育就是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把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优秀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因素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并培养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使学生获得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语文德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但它并不是置传统道德于不顾,而是把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现实性的转换,赋予它新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中学德育课教学存在着诸多困境,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将德育课有意无意地上成了道德认识课,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课本中概念、原理的把握,对学生是否能够付诸实践、有无亲身体验却不太关心。这种道德认识课明显不符合现代德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