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儿童虐待问题应该说是目前在日本整个社会里最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儿童虐待现象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儿童虐待的类型分成:身体虐待型、放置不理型、性的虐待型和心理虐待型。儿童被虐待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方面的要因、家庭的要因和被虐待儿童自身的要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儿童虐待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虐待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面,即理论界定和操作界定.前者指学者对儿童虐待概念的理解;后者指研究者如何评估与测量儿童虐待.目前,理论界定与操作界定仍存在一些不足.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的鉴别对儿童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意义重大,已有研究得到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自身因素、父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儿童虐待的界定是探讨风险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日两国儿童虐待方式等方面的规律,进而了解儿童受虐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分类学方法,从儿童虐待类型、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影响因素、虐待者的经济状况、受虐者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124例和日本170例儿童虐待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身体虐待和期待过高是儿童虐待的主要类型;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明显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虐待发生率高;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0~2岁虐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性虐待率增大.结论: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儿童精神虐待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毛景焕 《幼儿教育》2000,(12):14-15
我们把教育者或有意或无意但已严重损害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的行为称为“精神虐待”。与肉体虐待相比,它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性等特点。我们对由一般教育者经常性的、对不同的儿童群体(按发展水平划分)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虐待现象作简要分析。一、发展缓慢儿童——“轻视型”精神虐待  相似文献   

5.
对儿童的虐待与忽视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全球性问题.文章试着以日本为例,介绍和分析其国内法对父母儿童权利的规定,防止虐待儿童的办法,创建我国预防儿童虐待与忽视的相关法律对策,呼吁立法关注预防儿童虐待,满足保护儿童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儿童虐待研究的新视角,对美国防止虐待儿童的财政支持制度体系的建立背景、构成、优缺点进行了探究,分析了美国防止虐待儿童的资金来源、监管等方面的情况,为我国防止虐待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数据库系统作为美国儿童防虐待与忽视管理的核心载体,具有全国统一性、强自发性、可操作性、服务性等特性,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对于我国儿童防虐待与忽视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高儿童福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我国有着较为完善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但近来校园虐童案时有发生凸显法律空白。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儿童虐待防治的立法现状,分析目前儿童虐待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完善儿童虐待防治的配套法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儿童期虐待易导致成人后精神障碍的高发生率.儿童期虐待主要类型有性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儿童忽视与儿童虐待常被混淆,但二者在发生的前提、特点、产生的影响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两者都是构成儿童创伤的因素.童年虐待对儿童造成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行为和心理病理问题;童年虐待对儿童造成的长期影响可能会产生焦虑障碍、分离症状性、抑郁、边缘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0.
国外儿童虐待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国外当前在儿童虐待问题上的心理学研究进展。儿童虐待的发生及其后果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另外,本文还介绍了虐待对儿童认知、社会性情绪、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神经生理的影响的研究状况,并认为强调对受虐儿童恢复力研究的重视以及对预防性干预成为国外该领域应用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受虐待会给儿童带来很多不良心理健。游戏是消除受虐待儿童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因为游戏可以给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媒介、宣泄消极情绪、发展自我力量。利用游戏消除受虐待儿童的不良心理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游戏观,营造自由的游戏环境,要通过具体应用玩偶、角色扮演和涂鸦等游戏来实现不良心理的消除。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儿童虐待问题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基础和表现形式。本文从本土文化的现实出发,重新界定了儿童虐待问题,在借鉴香港有关儿童虐待防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防治结合、多方合力的受虐儿童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13.
儿童心理虐待及其不良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之身体虐待与性虐待,心理虐待更隐蔽,更普遍,影响更复杂。儿童心理虐待正成为儿童虐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这种形式的虐待主要表现为负性的生活经历,如被忽视、被责备、情感缺失及其他家庭问题等。它让儿童失去正常的生活体验如被爱的感觉、被需要的感觉、有能力的感觉和安全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网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有效防止儿童虐待,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成熟的儿童虐待法律保护体系。反观我国.关于儿童虐待法律保护的制度严重不足,温岭虐童案发生后.对于非家庭成员实施的儿童虐待行为,法律中找不出一条合适的罪名加以处罚。因此,完善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近年来儿童虐待网络曝光率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以百万的儿童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虐待。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研究从611名四至六年级儿童中筛选出290名受心理虐待的被试,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和缺乏弹性组的儿童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在心理虐待处境下两组儿童对父母内隐态度的差异,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结果表明:(1)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2)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3)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儿童虐待列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说到儿童虐待,人们经常想到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孰不知,忽视也是一种虐待!儿童忽视(又称儿童疏忽),与其他虐待形式一样,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父母必读》2012,(12):18-18
心理虐待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发生的儿童虐待形式。美国McMaster大学教授HarrietMacMillan认为心理虐待至少包括对儿童刻意地贬低、诽谤、压榨、忽视等行为,比如母亲一整天把婴儿扔到小床上不予理会。这些极端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无助感、无价值感或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疼爱。当然,母亲因为连续8次反复要求孩子穿上鞋子而提高训斥的嗓门,并不属于心理虐待。但如果整天;中孩子吼叫,并在言谈中透露自己对孩子是多么失望痛恨以至于后悔生下他,则会对孩子构成潜在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9.
儿童保护(child protection)是指针对18岁以下儿童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防止儿童遭受暴力、虐待等身心伤害,另一方面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立法对儿童成长和儿童权利的保护。当前我国儿童保护的现实问题是儿童面临着人为的伤害或不可控的自然灾害。通过剖析我国儿童保护的现状我们了解到,儿童保护在我国尚未被社会及政府所重视,家庭缺乏生命和生存教育的观念,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社会缺乏普遍的儿童保护网络,国家缺乏专门的儿童保护机制。因而,要从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社区和立法层面看待其对儿童保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儿童保护的未来,呼吁完善儿童保护体系,建立儿童保护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世界共同发展的世纪,也是儿童发展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不仅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期望,亦是对家庭、社会在儿童成长方面提出的要求。然而,儿童受虐的事件屡见报端,儿童虐待情形日益严重。对此,本文将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儿童虐待的成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