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2013,(24):11-12
电子家访条件趋向成熟电子家访优势突出传统家访逐渐式微教师、家长双方认可电子家访条件趋向成熟焦点提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家访逐步受到学校的宠爱,成为一种新型的家访形式,为老师和家长之间及时沟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班主任在一学期中至少要对每个学生做1~2次家访。但凡学生思想上、学习上以至生活和身体方面有了什么情况,教师会自然地想到做一次家访,以便沟通情况,商量办法,及时教育和帮助学生。“文革”以后,家访渐次冷落;到了近些年,在许多学校,只听说频繁召开的家长会,已很少看到教师在进行家访了。家访传统的失落,我看有以下诸种原由: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许多学校和教师视学生的功课为第一要务,凡被认为与此无关或不甚相关的事情,统难再摆上议程。在有些…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3,(24):13-17
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传统家访与电子家访的博弈传统家访为何遭冷遇方便快捷的家校沟通是育人之本提高教育效果的手段焦点提示:每当开学前后,教师一般会通过家访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较前些年不同的是,传统的登门家访已被QQ群、飞信、教师博客等"电子家访"的形式渐渐取代。  相似文献   

4.
家访是学校德育中重要一环,成功的家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长期以来,家访工作得到了学校的重视,也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项传统的教育工作似乎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我觉得,家访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特殊形式,对于加强德育教育和师德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谓家访? 顾名思义,家访是教师主动到学生家里,就孩子的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曾几何时,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今天的教师却在进行艰难的“家访突围”——因为时间紧、教务重、家校沟通渠道多,家访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是否要给家访以生存空间?教师还需不需要家访?家访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还有无价值可言?我们追寻这些话题。追寻家访在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魅力,以期得到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家访逐渐被家长会、家委会成员沟通等方式所取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传统家访所带来的"心灵触动"以及"感动效应"正在悄悄流失,家访演变为"校访",形同虚设。如何将家访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家访工作的成效,成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一、正视家访,直面问题1.教师重视不够如今学校都重视家访工作,并也提  相似文献   

7.
家访--班主任工作的法宝.家访又可以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家访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感.因此,家访也有时机、方法、技巧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家访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与家长真诚相待,就会得到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成功的家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家访秘诀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剑 《教育艺术》2003,(3):53-53
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条件。”家访是班主任与家庭取得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家访取得良好效果,可以尝试以下几条秘诀。 一、让学生在场 “家访”,顾名思义是班主任到学生家里与家长相互交流学生的情况,以便相互配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有人认为家访时学生在场与不在场都一样,其实  相似文献   

9.
肖伟平 《生活教育》2014,(2):99-101
登门家访能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家庭及周边环境、生活条件、家庭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有利于对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登门家访与现代电子家访相比具有四大优势,一是登门家访的情感交流是电子家访等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二是登门家访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家里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三是登门家访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四是登门家访能够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登门家访的实施策略,一要在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二要在访中要注意与家长交流的技巧;三要在访后要及时总结反思。  相似文献   

10.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现在,年轻教师做家访没有老教师做家访的那股子劲了,不少老教师也表示,自己的家访也不再像当年那么勤。原来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家访,现在做起来却越来越难。一份针对家访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因为学校的"三令五申"才去做家访的。40%左右的农村学生和85%左右的城镇学生没接受过教师的家访。种种情况表明,家访,正经历着静悄悄的"变脸"。  相似文献   

11.
杨慧 《学子》2014,(18)
正在信息交流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已逐渐成为非主流的联系方式。但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家访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访可以全面了解走出校门的学生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家访既是为了走进学生家庭,更是为了走进学生心灵。成功的家访可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仅自己有成就感,而且我们的学生将最终受益。而家访也会出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如果不及时给予关注,也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或许还会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2.
家访,是中小学教师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由于家访者的思想水平和方式方法不同,家访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好的家访效果,能通过教师的家访,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增进家长对学校、教师及自己孩子的了解,增强学生本人对教师的感情,取得家长、学生对学校工作和教师本人工作的支持。差的家访效果则达不到上述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对学校及教师本人的反感和误解。  相似文献   

13.
曾经,家访以一种温暖妥贴的姿态成为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出现,家访面临着挑战。那么,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教师走访学生家庭,可以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可能会使家长和学生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其实,如果教师在家访中讲究制度、风度和适度,很多误解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贺晓春 《江西教育》2003,(15):30-30
随着社会的进步,通讯业的发展,教师利用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既方便又快捷,但同时衍生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淡漠甚至遗忘了一个重要工作———家访。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李振清  胡湘亭 《教师》2008,(24):24-24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家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功的家访,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解决一些在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在家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家访也要慎重“初战”,做好初次家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把可以组织起来的家长建成网络,学校就有了一大批愿意接受专业知识的同盟军,其威力无可估量。"香港有一个全港性的"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简称"家校会"),是香港特区政府一级的咨询委员会,负责统筹各中小学的家长工作。香港的中小学,传承中国的传统,与家长的联系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战后五六十年代,许多学校还有家访。七十年代,普及中小学,公立学校大批成立,许多学校逐渐以"家长会"取代家访。也有因为特殊需要而随时"召见"家长的。当年,一些比较成熟的学校开始成立"家长教师联谊会"(现在统称"家长教师  相似文献   

18.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家访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如今,随着科技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作为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相互沟通的桥梁——家访,则逐渐被遗忘。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教师适时家访,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以便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更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家长也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班级的总体情况,以清楚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和教师配合,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期,请关注家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家访出现尴尬局面,逐渐被电子家访所取代,成为教师和家长交流的重要方式。以此促成学校与家庭,甚至社区、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共识,达成家校育人环境的和谐,最终促成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