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必须要体现“语文元素”,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凸显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把那些“非语文”抑或远离语文的东西剔除掉,让语文能够清爽起来,灵动起来,真正能够使其在素质教育中独当其任,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相似文献   

3.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教学怎样简单?怎样有味?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留存语文课本真的东西,修剪多余的枝枝蔓蔓,在语文课上让文字与感情“相荡成涟漪”“相击生灵光”,语文课堂就能简单有味,就会成就人们崇尚的简约时光。  相似文献   

4.
黄玉红 《江苏教育》2007,(10):22-23
常听身边的语文老师这样长叹:语文教学。难!难!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感慨?是啊,目前的语文课真的不知如何上了,太复杂,太高不可攀。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对!为语文课“打枝”,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从自己的理念、思想先行——删繁。  相似文献   

5.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把人田”而“荒已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6.
陈静 《海南教育》2013,(10):62-62
<正>高效课堂是教学愿景,更是历史和时代选择的教学文化自觉。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留住数学的"根",才能让有效教学枝繁叶茂,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与数学的"根"和"本"相关的有哪些因素呢?一、把脉凸显数学本质味的七大因素有人问一位著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道理,数学课应实实在在把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肥人田”而“荒己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一、回归语文的本色:落实语文的本体。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  相似文献   

8.
<正>曾看过两句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把这句话类比到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显山显水"了。可是什么才是"语文味"呢?"语文味"这个概念是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在2013年1月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风靡全国的杜郎口成功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呢?  相似文献   

12.
风靡全国的杜郎口成功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呢?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融语文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的语文课堂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只有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激发课堂活力,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如何改革教学,才能进而实现课堂的“三维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导语和悬念的设计,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  相似文献   

16.
要想把每一堂语文课都上精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把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带进课堂。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能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真情激起学生的心灵.能用风趣的语言引人人胜.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心得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把“课外活动”列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校园文学社活动正是把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  相似文献   

18.
王玲君 《教师》2010,(34):15-15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语文课内既“夯实双基”,又培养能力,还能愉悦情感,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呢?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废除了言语霸主的地位.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能自己来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吗?课堂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探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问题似乎很多,各种讨论也故意地不设结论。这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着这个大师学.一会儿跟着那个名家走。一些勤勤恳恳的中老年教师反而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聚焦到“文本”“学生”“情感”三个方面.教师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深入课堂,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以此作为教学的驱动力,让课堂活跃、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